“中国古代史研究与社会形态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5-10-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5年10月27日,“中国古代史研究与社会形态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研讨会。
  杨艳秋指出,本次古代史研究所举办“中国古代史研究与社会形态”研讨会,旨在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中国古代重大理论与研究的学术传统,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深化对中国历史上具有全局影响的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她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考察中国历史应把握三个维度:一是古今中外史学思想融通的历史维度;二是多学科融合的方法维度;三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现实维度。她谈到,中国古代史学素有贯通古今、究理明道的传统。近代以降,传统史学的“资治”功能逐渐转向国民教育的现代化重构。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围绕“五朵金花”等命题展开深入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体系的成熟,涌现出一批奠基性著作,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基本内涵与发展脉络的认识。她表示,新时代要求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继承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传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拓展研究新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建设任务,特别是强调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是史学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新研究命题。
  在会议主旨发言环节,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沈长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安启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赵庆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华等先后发言,发言内容聚焦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及中国奴隶社会的运行机制、理论建构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等话题。
  在下午的分论坛研讨中,与会学者围绕多项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反思“东方专制说”等西方话语,构建本土社会形态理论体系;系统梳理郭沫若、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学术遗产,彰显唯物史观在中国古史分期研究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政治制度、边疆治理与文明交流的实证研究,揭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以明清社会经济史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土地制度、财政机制与族群关系的演变脉络。
  本次会议从整体角度与宏观视野出发,审视关涉中国历史的重大性、长时段、深层次问题,努力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讨议题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理论性、体系性、时代性,与会学者在发表真知灼见的同时,开展了激烈的讨论交锋,在众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拓展了视野,激发了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想法。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应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承弘扬,提炼标识性理论、概念、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悠远的历史维度与深邃的思想滋养,实现史学的经世致用与文化传承。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古代通史研究室承办。
  (张沛林/供稿)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