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做好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和规律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离不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
一、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民营经济作为汇聚创新人才的蓄水池,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新优势,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一)民营经济是汇聚创新人才的蓄水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推动企业战略科技人才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打通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近年来,民营企业吸纳了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人才蓄水池地位不断巩固。特别是那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民营企业都非常重视人才,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建立个性化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吸引人才源源不断涌入的强力磁场。2023年500强民营企业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3%的企业326家,超过10%的企业175家。2022年腾讯内部研发人员占比达74%,平均每4个腾讯员工中就有3个从事研发工作。华为一直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这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2022年华为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2万件,研发员工占比达55.4%。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强调:“技术和产品可以复制,但人才和企业文化是独一无二的。”
近年来,民营企业秉持着“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招聘模式,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将目光投向人才培养的源头,主动走进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为人才“蓄水池”注入“源头活水”。在“联合培养”模式下,硕士生、博士生拥有来自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能够参与企业大型、中长期实战项目研发,并将项目成果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这种模式打破了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人才壁垒,打通了两个“蓄水池”,形成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联合培养”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也为高校学生提供释放科技潜能的平台,使之成为“来之能战”的科研人才。
(二)民营经济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新优势
民营经济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和经济形式,根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沃土,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新优势,而且这种创新基因正镌刻进民营企业的骨髓和血液中,形成强劲发展动能。
民营经济天生是市场的产物,具有创新的本能。民营经济是市场的温度计和晴雨表,相较于国有企业更为接近市场,更容易直接感知和把握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相较于大型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通常决策路径更短,管理更为灵活,能够更迅速地调整经营策略、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推动创新。
民营经济持续创新是立足激烈市场竞争的根本。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始终面临着持续的市场竞争和淘汰压力,并在竞争中接受不断地筛选和淘汰,其存续和发展取决于创新能力能否持续维持。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些企业才能够脱颖而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足。
民营企业往往是由单个创始人或小团体发起,企业家的激情和冒险精神在企业内部充分涌流。这种创新创业型企业家通常鼓励创新性思维,能够推动所在企业建立一种积极的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氛围,激发团队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对失败的容忍度更高,并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进而持续推动创新活动。
(三)民营经济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民营企业在创新投入、专利申请、专利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助力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民营经济逐步形成“五六七八九”的鲜明特征,其中就包括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扩展的大趋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显著增加。2012年,民营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不足10%,而到2023年,这一比例已提升至25%,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了近五倍。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民营科技企业约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0%。
民营企业在研发强度层面的头部效应更加显著。例如,任正非带领华为坚持自主研发,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在通信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华为的5G技术领先全球,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话语权。王传福带领比亚迪坚持技术创新,在电动汽车、电池、半导体等领域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陈宗年带领海康威视在视频监控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安防、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为社会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汪滔带领大疆在无人机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拍、测绘、农业等领域,为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可以说,科技创新不仅是核心要素,也是民营企业走深、走远、走向头部的必由之路。
(四)民营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更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重要法宝。
民营企业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范畴和未来产业六大方向中进行基础布局和前瞻谋划,抢占发展制高点。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不仅提供了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等基础服务,还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研发和创新。腾讯专利申请数量超6.6万件,在全球互联网行业中仅次于谷歌,人工智能专利数超过1万件,并设立实验室专注于量子计算、下一代机器人的研究等。华为在5G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引领5G时代加速到来,快速赋能各行各业,推动构建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数字生态系统。百度、蔚来等民营企业不仅深耕新能源汽车制造,更是勇于投身无人驾驶技术领域,推动传统汽车制造行业的颠覆性变革……这些正是中国民营企业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激发中国经济活力的缩影。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数智时代,以创新为内核,以高效能、高科技、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以生产力各要素及其优化组合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中,蕴藏着民营经济发展新的利好和重大机遇,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创新驱动动能
创新主导生产力的跃升,可以为民营企业带来强大的创新驱动力,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交汇的历史节点,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要素和制胜法宝。没有科技创新,民营企业就不可能做大做强,也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更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民营企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向纵深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引擎,塑造发展新优势。这一过程,有利于民营企业逐步摆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向知识技术密集、科技含量倍增、智能化水平及其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民营企业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衣领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有效供给,以科技创新成果助推民营企业产业转型升级。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市场化发展。然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逐渐显露出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弊端,特别是在满足民营企业扩大影响、抢占市场方面表现不足。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或更新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人力、生产、销售、库存等多个方面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从而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实现管理创新驱动增长。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基于资源共享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利用和最大化闲置资源,满足消费者对于高效、便捷服务的需求,推动经济资源的更有效配置。平台经济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构建供需双方交流互动的桥梁,加速信息的传播和交易的进行,形成新的商业生态系统。数字经济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数字化,极大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当然,这些新型商业模式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如共享经济在资源利用效率与安全风险之间需要平衡,平台经济需要应对监管和公平竞争等问题,数字经济面临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企业在推动这些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保持持续竞争力。
(二)要素优化配置动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就是生产要素种类不断增加、组合方式不断优化、作用领域不断拓展的过程。
劳动者跃升为创新型劳动者。科技创新在劳动者的知识获得、信息摄取、思维发展和技能训练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途径,例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推动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效率的倍增。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探索和实践的机会,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促进劳动者思维模式的革新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培育了一批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型劳动对象、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是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劳动资料跃升为“高技术”劳动资料。高技术劳动资料是物质技术条件,其中生产工具具有决定性意义。科技创新为生产工具的改良和升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促进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涌现,例如纳米材料、复合材料、3D打印等,使生产工具更轻便、更耐用、更强大、更精准。同时科技创新促进了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了制造流程结构性跃升。制造范式也正在从传统的规模生产模式向规模定制模式转变,同时向绿色化、自动化、数智化等方向跃升。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产品个性化定制、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引擎。
劳动对象跃升为“宽领域”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人类的实践触角和生存空间不断延伸与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更加多样。一方面,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包括深空探索、深海开发、深地探测等。另一方面,人类创造的全新物质资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新的劳动对象,并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例如,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得数据成为了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并创造出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包括海量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内的新型劳动对象,在促进民营企业数智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方面提供了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
(三)产业融合动能
产业融合通过高技术渗透、产业延伸、产业重组,不仅会激发一般创新,甚至能激发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可以显著改善民营经济发展中产业单一、产业低端锁定、产能落后等问题。
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纵观历史,许多高新技术都是由原有技术的革新与重塑而来,许多技术创新都发生在行业边界,许多新兴产业也都是在原有产业跨界融合中产生的。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促使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催生了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当前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愈发凸显,不仅推动着传统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污染输出方向升级发展,更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质效双升、结构优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共同构建起充满活力和韧性的经济生态。
三、民营经济积极主动作为、高质量发展
从“民营经济31条”到新设“民营经济发展局”,再到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我国密集发布了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的利好政策。“打铁还需自身硬”,民营经济需要通过强化自身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扬民营企业家精神积极主动作为,向“新”要动能、向“质”要效益,实现自身持续强劲发展。
(一)强化民企自身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当前,全球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突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强化重大前沿技术部署,并企图遏制中国。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必须积极作为,强化自身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解决“卡脖子”难题,赢得发展主动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为民企强化自身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指明了方向。
积极融入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主动参与联合体建设,发挥需求导向作用,积极适应科技产业变革和科研范式变革的大势,筑牢基础科技底盘、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揭榜领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民营企业资金和资源优势,牵头推进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打造“目标一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集群式创新模式,推动创新联合体从松散耦合迈向高效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依托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探索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是科技人才价值的最终体现。民营企业要建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支持科研人才进行基础创新和源头创新;鼓励联合体成员单位之间开展合作和培训,建立起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骨干之间的沟通桥梁,破除“创新孤岛”;积极建立联合体内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成员单位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创新人才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加速科技创新。
着力解决科技创新与经济脱节问题。民营企业是市场选出来的,要保持自身与生俱来的创新优势,将研究方向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始终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进行科技创新,将经济因素和市场需求作为前置性考量因素,进行深入调研,并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科技创新战略,确保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避免陷入“闭门造车”困境;着力打通成果转化“梗阻”,拆掉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让科研成果平稳落地,生根发芽。
积极拥抱“数智化”浪潮。民营企业要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首先,积极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方向和路径,并进行持续的资源投入。其次,建立数据中心,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内外部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再次,建立健全数字化安全制度,加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管理,保障企业数据资产安全。最后,营造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学习新技术、尝试新方法,并建立数字化协作机制,促进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和沟通。
(二)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民营企业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国内大循环中主动担当“连接器”的重任。民营企业要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和挖掘内需市场,推动供需双方有效衔接,畅通国内大循环。民营企业应当用好贴近市场、贴近需求的优势,挖掘新兴市场、拓展下沉市场,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释放内需潜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民营企业应注重民族品牌建设,通过增强合规意识、坚持行业自律、主动接受监督、强化责任担当、参与公益活动等途径,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推动“内外联动”。民营企业要积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民营企业要依托高水平对外开放,紧抓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实施机遇、借助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拓展等开放优势,加强对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破除长期大规模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局限,积极参与海外项目,反哺国内科技创新,形成市场开拓与科技创新的“正向循环”,不断提升融入国际循环的水平和能力,实现企业国际价值链的持续提升。
(三)发扬民营企业家精神
民营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和未来之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爱国敬业是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特质,创新创业是民营企业家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弥足珍贵。它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智慧,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这要求民营企业家要摒弃“小富即安”的短视思维,勇于承担创新失败的责任,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闯出一片新天地;勇做制造业一线的“指战员”,率领技术团队及工匠去冲锋陷阵,攻关夺隘;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勇闯无人区”,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加创新的思维,引领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四、结语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中国能够创造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大盘谋局,首在度势。未来的竞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前沿领域,是民营企业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民营企业要苦练内功,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抢抓科技变革先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为抓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方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新”求“质”,以“质”取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研究”(21BKS052)阶段性成果】
(方玉梅,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可,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