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学者研讨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2023-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11月18—19日,第十二届中拉高层学术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国和拉美的多位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会,围绕论坛主题“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来自中国与拉美的经验”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致辞表示,中国与拉美国家发展的初始条件类似,同属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共同任务,也面临着很多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当中不曾遇到的新课题。双方对现代化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解,都尊重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都关注共同富裕问题,同样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致推崇多边主义。因此,在现代化领域,中拉不仅具有合作意愿,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希望双方学者在此次论坛上集思广益、建言发声,为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真知灼见。

  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拉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并探讨对彼此的借鉴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锦分析了1995—2018年中国劳动力禀赋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型过程,认为人力资本对收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是其重要作用渠道;只有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才能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未来中国将面临人口规模下降、快速老龄化以及技术革命的冲击,中拉在此方面可充分交流经验。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宋海英对比了中国与巴西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认为两国农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巴西农业现代化虽然存在分配不均、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等问题,但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完备的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农业合作社服务作用的充分发挥,都对中国具有启发意义。智利圣地亚哥大学教授罗莎·伊莎贝拉·巴萨乌雷·卡夫雷罗认为,中国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拉美国家应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促进相关交流,进一步延续自身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来自不同拉美国家的学者从国别角度分析了中拉合作的具体路径。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教授、孔子学院院长路易斯·安东尼奥·保利诺说,巴西的现代化进程相对来说较为保守,且面临着种族冲突、社会分化等挑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向巴西人民展示了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解决发展问题的可能性。在绿色经济、高科技以及教育三大领域推动巴中合作,将为塑造未来的巴西经济结构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理事会研究员贡萨洛·吉吉诺谈到,与一些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阿根廷于2022年正式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于2023年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相信阿中合作能有力推进阿根廷与其他金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智利圣地亚哥大学教授莫妮卡·阿乌马达表示,智利将能源转型作为优先发展事项,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能源转型的有力抓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技术和规模上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双方在该领域具有广泛深入的合作空间,值得深入探索。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欢迎词。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宋国华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拉美政治研究室主任杨建民作闭幕致辞。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科尔多瓦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智利安德烈斯贝洛大学、智利圣地亚哥大学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承办。第十三届中拉高层学术论坛计划于2024年在巴西圣保罗举办。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拉美国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