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海南自贸港高水平开放与文化安全

2023-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印发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的颁布实施,鉴于自贸港在战略、政策、资本、项目和人才等多重利好叠加,海南文化繁荣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海南自贸港的战略目标定位,都与文化密切相关,需要与文化相生相兴。当前在海南自贸港推进中,其文化发展面临着对外开放存在规则漏洞、国外文化强势冲击、产业转型发展韧性不足等安全风险的挑战。建议从健全文化开放制度体系、统筹发展自贸港改革创新与文化安全、夯实自贸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基础等方面着力,助推文化发展改革在自贸港建设中行稳致远,全力打造符合海南定位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海南和世界全方位对接和深度融合。

  一、海南自贸港建设中面临的文化发展安全风险

  (一)文化发展存在对外开放规则漏洞的风险。一是自贸港建设中文化产业规章建设不充分。国家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与自由贸易港建设还不相适应,如互联网出版和新媒体的对外开放需由相关部委审批决定,离岛免税店的设立也需要国家层面的审批。二是与国外开放政策对接机制不完善。目前首张自贸港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仅27项,促进了国际投资合作与贸易便利化,但与国际通行的投资领域国民待遇例外的负面清单版本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三是制度不完备引致的投机行为难以避免。文化领域资本引进上存在改革配套措施不健全的现象,部分消解了自贸港文化产业扶持的政策优势。

  (二)招致国外文化强势冲击的风险。一是文化贸易结构亟待优化。海南岛内文化对外贸易的结构不平衡现象凸显,其中文化服务业一枝独秀,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零行业均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文化服务业与制造、旅游、体育、信息、流通等融合程度不深。二是文化贸易对外话语权不足。海南文化企业整体实力较弱,缺乏国际文化市场开拓能力和意识,出口方面亦缺少核心内容和创新产品,企业呈同质化和内卷化发展态势,加之部分平台型企业借助资本优势加快全产业链IP模式运作,部分平台过分强调流量而轻视文化产品质量,在岛内亦形成一定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三是文化领域境外资本加速渗透。目前境外资本对海南自贸港背后的海量市场红利和旺盛的文化需求蠢蠢欲动,大有在文化产业链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成果转化、规则标准上呈抢滩登陆之势,并企图形成市场先发竞争优势。此外,随着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等突发事件的持续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海南文化合作的国际环境安全隐患和矛盾亦较为突出,其中2020年旅游业仅入境过夜游客旅客即锐减84.4%,对自贸港文化产业应急管理能力提出考验。

  (三)文化产业转型发展韧性不足的风险。目前海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还较薄弱,产业转化动能不足,制约着产业朝现代化演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不大且布局分散。目前海南旅游、影视、传媒、演艺、节庆等“高概念”产业存在较多历史积累,但总体上集聚程度并不高,上述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东部的三亚、海口和文昌3个离散点,呈现出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产业布局散、行业发展集约度不高的劣势。二是产业发展模式传统单一。海南文化服务业比重明显偏高,2022年度247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中,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比例合计仅约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一半,同时文化服务业消费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的情况也较突出。三是高质量人才支撑不够有力。海南自贸港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才总量偏少、专业性人才缺口较大。在从业人员的分布上,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影视传媒领域人才数量不少,而文化创意和产业投资运营类人才紧缺。从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看,文化产业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及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占比较低,具有国际化文化产业职业技能的人才更是稀缺。四是产业转型配套服务能力建设不足。配套产业建设不完备,难以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此外,作为自贸港文化产业营商环境便利化的重要内容,自贸港文化产业所需的金融、技术和政策等基础资源支撑不够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推进海南自贸港高水平开放与文化发展安全的建议

  (一)健全文化对外开放制度体系。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衔接好国际自贸港建设标准和WTO框架内文化贸易规则,并积极吸纳借鉴CPTPP规则合理成分,对照国际通行经贸规则敢闯敢试,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好自由贸易港开放包容的文化制度体系。通过自由贸易法律、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建立健全,补齐海南自贸港文化对外开放的规则漏洞短板,从制度上提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创新的动力保障。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关键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率先规范影响服务贸易自由便利的国内规章制度,同时加强与国际文化服务贸易规则的对接,充分挖掘离岛免税市场潜力,推进自贸港国际化现代化口岸建设。建议根据自由贸易港建设实际及时赋予地方制定相关清单的明确权限,同时支持海南自贸港参与制定推荐性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标准、制定地方和团体标准,并做好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的合规性审核,加快出台实施自贸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进而发挥规则标准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作用。此外,还要抓紧开放创新重要节点、盯紧“关键少数”,尤其要严格规范国内外文化资本投资活动,着重打击冒进投机、偷逃税款等干扰文化市场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行为。逐步规范平台型企业文化内容和经营管理行为,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着力保障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利益,满足社会公众参与权和对文化发展的诉求,进而形成各主体协同共进的良性局面。

  (二)统筹自贸港改革创新与文化安全。要把握好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推进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体现出符合世情和国情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中国本色和海南定位已明确,进而需要搞好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确保既放得开又管得住,在推进自贸港文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时,完善并利用好中国特色自贸港海关监管规则,加强和规范海南自由贸易港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政府主动服务市场主体意识,营造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同时,要稳步加强文化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文化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方面,通过优化文化贸易政策和贸易结构,对外来文化和文化领域外资引进,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序适度开放,抵御外来文化思想的渗透和侵蚀,持续完善自贸港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贸易规则和文化传播的国际话语权。此外,海南要积极打磨自主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琼崖文化、海岛海洋文化、椰树精神、黎族文化、热带文化等比较优势,提升本土文化核心价值,加快构建立体多元的对外文化传播体系,推动海南文化产业真正成为自贸港推进中的新的支柱产业,进而全面提升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海南人民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协调发展,保障自贸港文化安全。

  (三)夯实文化产业创新成长基础。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创新,加强数字海南和智慧海南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软”“硬”并重打造一流的产业发展环境,充分赋予文化产业各主体的经营活力。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外贸等领域加大赋能力度,加快文化及其相关产业集群建设,实现内涵式提升。加快海口复兴城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优先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落户,鼓励文化头部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实现跨区域、跨国界整合,强化自主文化品牌打造和知识产权保护,传承本土文化基因,提升自贸港文化企业“走出去”能力。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的核心地位,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加快数字化技术和融媒体等与文化产业发展融合,支持培育发展数字出版、创意设计、技术和文化贸易、会展经济、体育旅游、文旅康养等高附加值文化产业新业态。同时,借助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逐步完善产业基础平台建设和产业配套体系,实现旅游、影视音乐、艺术授权、衍生品、主题品牌公园等共生共存。做强自贸港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办好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国际文化产业标准体系构建中主动作为,引领企业开拓海内外高端精品文化业务。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加快文旅与体育、医疗康养、科研教育、美丽黎乡、会展婚庆等融合创新步伐,擦亮“国际旅游岛”品牌,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着眼于“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协定的纵深推进,积极面向东南亚国家开展文化领域交流与安全合作,让海南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引进和输出的桥头堡。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文化产业区域内协同分工和产业合理化布局。打造自主可控的文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建设好文化产业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在“链”上发力,让文化产业发展有活力有韧性。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省国际贸易壁垒应对研究中心)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高水平开放;文化安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