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012—2022年,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接受采访的学者们一致认为,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党的中心任务,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激扬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智慧与力量。

 

  确立中心任务 绘就奋斗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代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的豪迈宣告,响彻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代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姜延军在现场聆听报告后向记者表示,一百多年来,正是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并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才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明确了党在新时代新阶段的中心任务,这是立足于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而提出的战略规划和科学设计。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命题,这令现场参会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文显印象十分深刻。他表示,这一命题以深厚的实践基础、深邃的理论思维和广阔的历史视野,科学回答了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基本内涵、本质要求,也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和历史逻辑,为党和人民坚持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途径,也注入了强大动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表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党的中心工作,正是为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出的重大部署,将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协调统一,逐步细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恪守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切合中国实际、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符合世界大势、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回顾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新发展阶段党的中心任务的明确宣示,也是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宏刚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在于推动实现人民所期待的幸福美好生活,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一起奔向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根本要求。

   

  具有中国特色 符合中国实际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字字掷地有声,基于中国国情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重视战略安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构建并完善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及理论创新,始终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不懈探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从战略高度谋划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一系列的现代化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赋予了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自身条件及目标路径的有利条件。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并首次提出九个本质要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实现途径等,具有重要价值。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表示,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现代化伟大实践,我们才可以科学地概括上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五大特征,由此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阔创造中,才可以进一步实现新的伟大历史性进步,取得更大的历史性胜利。

  姜延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清晰勾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轮廓,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拥有14亿多庞大人口规模的中国能够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这本身已经是人类文明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创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期待未来能够加快由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再发展为高收入国家,彻底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人类文明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话,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创立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现代化生动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表示,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重要历史性结论。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真正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使得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充分彰显。把“走自己的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辟和推进的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身彰显着它的优越性,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困境,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谈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决定了其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翻版”,而是自主探索的现代化方案,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

  在洪向华看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始终遵循人民立场的价值旨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现代化事业与人的现代化融为一体,从根本上以实现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为目标,进而推动人向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道路,可以给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美丽中国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告诉记者,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将为全球发展带来新机遇。

 

  把握重大原则 展现光明前景 

  任何国家要取得实实在在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正确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有远大理想追求,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光明未来。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心骨,因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就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颜晓峰认为,要让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防范化解风险。同时要坚持系统思维,做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同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可持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王立胜认为,首要的是经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对此,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张杰认为,高质量发展强调要将中国经济增速水平和潜在增速水平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尽可能开发内需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的内生增长动力,而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顺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中国既要强化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等领域的自主突破能力,也要主动打造“全球领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全球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三位一体的创新集群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认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未来五年要向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动力、增活力,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潜力。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十年艰苦奋斗,十载春华秋实。随着经济政治实力的全面提升,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改变,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更加错综复杂。郇庆治表示,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清醒的头脑、更果敢的手段来赢得有利于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时至今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学者们纷纷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砥砺学术报国之志,力践科学报国之行,积极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更好地为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贡献智力支持,在新时代学术创新的劳动中奋力挥洒汗水、建功立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雨楠)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