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这十年之国际关系学】孙吉胜: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十年的探索与创新

2022-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国际关系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既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共性,也有国际关系学本身的特性。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的国际关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直努力探索,积极创新,不断丰富国际关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满足国家战略和政策需求,拓展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的拓展决定了学科的边界,也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过去十年里,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积极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

  首先,创新知识体系,以跨学科研究拓展学科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是构建和更新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路径。国际关系学科是基于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发展而来,其成立本身也是学科分割的结果。在发展过程中,国际关系学科一直在向其他学科借鉴,在具体研究中无论是解决具体问题还是解释诸多困惑都需要汇聚不同学科的知识。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观念思潮不断迭起碰撞,国际关系不时面临新挑战、新问题。国际关系研究尤其要与时俱进。在百年变局下,中国自身在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断变化,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也使专家学者们意识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过去十年,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在跨学科领域取得了不小进步。学者们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心理学、国际政治语言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国际关系与历史、女性主义等研究领域产出了不少标识性成果,从经济学、心理学、语言学、国际法、历史学等方面借鉴核心概念、核心理论或是研究视角,对国际关系进行全新解读,有力推动了国际关系的跨学科研究。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学者开始更加重视针对国际问题的研究。例如,语言学界的很多学者开始从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研究对外话语、语言治理和国际传播等具体问题,国际法学界的学者更加重视全球治理、国际规则制定等具体问题。这些努力使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体系进一步丰富。

  其次,聚焦区域国别研究和安全研究,升级学科体系。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方位开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深化与各国的交往与合作,与各国交往过程中体现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日益明显。这些变化需要中国更加全面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政策和需求,为提升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互动提供保障。以上需求对区域国别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进入了新时期。随着区域国别研究升级为一级学科,国际关系研究界也对区域国别研究有了更深认识。不少高校专门成立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聚焦不同国家和区域。不少学者专门著书立说,从国际关系研究角度对中国如何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提出建议和主张,推动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与此同时,中国日益重视安全,把国家安全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列为一级学科,从国家层面对安全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研究也受到国际关系研究的关注和重视,一些高校专门设立国家安全研究的博士点或硕士点,或是专门创办聚焦安全研究的期刊,推动学界对安全的多维研究,使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

聚焦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丰富国际关系学科的学术体系

  学术研究是丰富学术体系的核心,奠定学术体系的基础。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在过去十年一方面立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化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国际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世界潮流,提出一系列原创性外交战略策略和重大理念倡议,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学界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不断深化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并以此为指导加强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研究。不少学术期刊专门设立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专栏,一系列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倡议、全球伙伴关系、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国际话语权等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发表出版。学者们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全面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在百年变局下彰显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中国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过程中,也不时面临新问题,需要更多智力支持,国际关系学界过去十年在资政建言方面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深化时政研究,贴近国家战略和政策,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加强理论探索,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长期以来,无论是国际关系理论还是外交理论,都是欧美等西方理论为主导,它们在国际学界享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势话语权,经常被用来解释各国的外交实践,预测国际关系走向,不仅影响国际学术议程,也影响国际认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一直面临发展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任务。过去十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努力发展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学者们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外交实践以及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批评与借鉴,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中国学者提出和发展了天下体系、关系理论、道义现实主义、社会演化理论等,相关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在国际层面推出,在国际理论界受到关注,并引发了国际学界的相关研究和学理探讨。这些努力也使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构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使中国国际关系的学术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

构建中国叙事,完善国际关系学科的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载体,是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系统呈现。过去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以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来丰富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中国叙事,完善国际关系学科的话语体系。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话语体系完善一方面体现在话语内容层面。随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不断丰富,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中更多、更系统地呈现出中国元素。无论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宏观探讨,还是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研究,中国理念、中国思想、中国概念、中国逻辑、中国实践被全面融入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体系。学界对天下、关系性、道义等概念和理论的探讨也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系统话语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话语体系建设时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未来,如何把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通过国际关系话语呈现出来也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点。

  完善话语体系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学术话语权的提升。任何话语体系如果要产生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都要基于话语权,而国际关系学科则要更多依赖国际学术话语权。在过去十年,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在国际层面发表了系列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也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但国际影响力还需要继续提升。此外,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学术平台和媒介大都以中文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学术成果的传播广度,限制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使其产生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仍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

 

    (作者系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