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与展示传播

2022-06-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这是继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2021年10月17日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令无数考古工作者备受鼓舞。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喜人

  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结束之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日益提上日程。2001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始为期两年的立项预研究。之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立项,历经20年,从预研究到一期,再到目前的第五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由科技部立项,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项目持续支持,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为主要承担单位,凝聚全国几十家考古研究院所、高校,文理交叉多学科协同联合攻关,数百位考古工作者、成千上万的技工、农民工、实验员等协同作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特征”“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互动以及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特点”等作为研究重点;着力揭示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探索推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动力或因素及其内在联系;进而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背后的动因。

  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布了总成果。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通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并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几处重要考古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如河南灵宝西坡、山西襄汾陶寺、河南新密新砦、河南偃师二里头、甘肃张掖西城驿等遗址;出版了《灵宝西坡墓地》《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等田野考古报告;出版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社会与精神文化卷(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环境卷(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技术与经济卷(Ⅰ)》等综述性研究著作。

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展示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穿越古今,呈现在我们眼前,考古博物馆是宣传、推广、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重要基地。

  2019年1月,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成立,历史学与考古学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在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精神鼓舞下,中国历史研究院建设了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为主,同时涵盖珍贵古籍、档案文献等重要历史资料,以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重要工作目标,是展示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发掘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作为国内第一家获得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的国家级考古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色,展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因,呈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努力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支撑。

  作为考古出土文物的重要展示窗口,考古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推广基地,考古博物馆以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陈列为己任,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专题展览体系,不断推出考古新发现、新成果展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全方位融通展览内容、展览技术、展览环境等不同展览要素,以界面友好的展陈方式,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使之成为中华文明推广与推介的重要展示平台。

讲好中国文明的故事

  中华文明兼容并包,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够在开放中吸收其他文明要素、在包容中与异质文明共发展、在多元融会中更新自身,呈现出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

  考古学有自成体系的学科体系与表达方式,也是一门比较小众的学科,对社会大众来说,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作为考古工作者有义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考古学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用非专业人士能够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给社会大众,真正将考古成果转化为社会知识,最终惠及民众,使考古学在正确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扩充历史知识、涵养道德情操,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贡献学科力量。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也有义务通过考古成果的有效传播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努力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历史和文物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对世界各国人民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考古博物馆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致力于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因,诠释“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

  在此基础上,中国考古博物馆将努力立足自身出土文物、古籍善本优势,全力打造全新展览,并期望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联合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博物馆,推出优质展览,进行有效的文化对外推广,助力国家对外文化战略,丰富文化交流维度。

  在加强国内外宣传与交流过程中,中国考古博物馆将利用传统媒介平台、音视频平台、社交平台、新媒体平台等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打造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化展示方式,搭建国际辐射范围广泛且固定的媒体和实体推广平台,服务新时代史学研究成果和考古成果的通俗化转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全媒体优秀历史文化传播,不断扩大新时代中国史学与考古学的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关键词:出土文物;遗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齐泽垚)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