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2-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坚持继承才能不断创新。文化的发展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同时其发展又能进一步推动文化的继承。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新时代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不断铸就新的历史辉煌。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其必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大体上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所在历史环境的时代条件、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于封建社会,反映了封建社会主导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存在部分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部分。新时代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和时代要求,有选择性、鉴别性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中华文明是一个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具有开放性的体系,中华文明历来是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博大胸怀和宽广视野积极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武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革命性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力,既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又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实现文化进步。除此之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接轨,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文化传承和发展不能走向以古非今、因循守旧的复古、崇古之路,必须面向未来,既能答好时代之问,又能指引社会发展前进的正确方向。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立足社会实践的新变化和新需要,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现代转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适应并服务于当代的文化和社会,积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和探索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到既源于时代又超越时代,成为时代发展的指路明灯。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