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守正创新精神文明的精神支撑

2022-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精神文明成果是文化血脉一脉相承的历史积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守正创新精神文明的深厚精神滋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贯穿于守正创新精神文明形成发展的精神脉络。守正创新的精神文明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守正创新精神文明的文化底蕴。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育守正创新精神文明的民族特性。文化是社群的产物,任何文化都体现出一定的社群特性。“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种稳定的共同体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字、行为习惯等都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了该民族的群体性价值体系和精神样态。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中国大地,滋养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根基,锻造于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神成果,熔铸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和精神追求。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凸显守正创新精神文明的时代特性。文化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文化样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始终坚持推动文化发展守正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作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表达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发展,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时代表达,是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交流互鉴的历史结果。历史发展证明,没有文化血脉的贯通与传承,没有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发展,不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守正创新精神文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守正创新精神文明形成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守正创新的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明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安排。将文化自信作为民族发展的深层力量,体现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厚精神滋养价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并提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突出了文化建设对于教育、人才、体育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支撑,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不可能有守正创新精神文明的接续发展,就无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达成。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胡子轩)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