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二十题之“马克思主义行”】守正创新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的法宝

2022-06-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能”“行”“好”的辩证关系,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百年辉煌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能”与“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之“行”。2022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中国答案,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上述重要论述,从不同维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秘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理论前提;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之指导中国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更好地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重要论述,就是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理论与鲜活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保持其生机活力,增强理论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守正,就是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取得马克思主义的“真经”,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真学”达到“真懂”,以“真懂”强化“真信”,把“真信”落实到“真用”。中国共产党人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要在学习原著中悟透原理,以理论上的透彻打牢信仰之基,促进行动上的坚定与自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宣称自己的理论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担负起解放全人类从而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致力于推翻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和压迫。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目标。鲜明的政治立场决定了其鲜明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而传播于全世界,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进步力量的思想武器。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内容。比如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就是涉及哲学基本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如果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就一定会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犯根本性错误,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摇摆不定,看不透唯心主义的迷雾,最终滑向唯心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又比如,不坚持唯物史观,不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必然滑向唯心史观,把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归结为少数英雄人物“心理动进”的偶然性,否定历史必然性,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源于其自然科学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更在于它从“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不仅看到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且看到了支配思想动机的物质动因。深入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把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变成了科学,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上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根据。从诞生之日起,“共产主义”就被各种反动势力视为“幽灵”。但是,反动势力的围剿并没能把它扼杀于摇篮,反而从“星星之火”化为“燎原之势”。面对苏东剧变,在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充满怀疑而消极迷茫之时,邓小平同志却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总是在与各种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事实证明,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战胜各种错误思潮,就彰显不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影响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以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比如实事求是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路线方法等。实事求是,说到底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脱离实际的观点,必然会犯主观主义错误,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矛盾规律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从矛盾的普遍性看,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企图回避矛盾甚至否定矛盾,最终都会被矛盾牵着鼻子走,陷入消极被动之中;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还要特别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以及在薄弱环节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论断,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中解决具体问题的典范。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守正。守正,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上的透彻和行动上的自觉与坚定,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导航定向,才不至于在前进道路上迷失方向。

  守正是基础,创新才是目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为基础,从基本原理出发,以逻辑为手段,得出新的论断,形成新的看法,这当然是理论创新。在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基于文本研究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理论的发展,决不仅仅是基于既有原理的推演,更重要的是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从理论与时代的关系看,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都是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声,回答时代问题中形成的鲜活的理论必然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又得到检验和发展,往往会带来马克思主义新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这是更重要的创新,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任何正确的理论,一旦束之高阁,其生命力也就逐渐走向完结。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致力于改变世界的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历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发展、实践需要、世情国情都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回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9JDSZK117)、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016GJPY25)阶段成果】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守正创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邓潘祎)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