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

2022-06-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战略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运用系统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风险性思维、前瞻性思维,自觉地协调好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关系、人的能动性与人的受动性的关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关系、制度设立与制度执行的关系、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与美丽世界建设的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协调好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关系,以正确的理性指引发展方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人的理性支配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在于人的建设,本质上取决于人的文明和人的文化价值观。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是一对矛盾,但是,两者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是可以辩证统一的。经济理性作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文化价值观,是经济人在经济行为选择中表现出来的理性,以获得经济获益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资本主义突飞猛进的发展中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经济理性将关注经济利益,经济效益和效率作为价值诉求,而忽视了生态价值和资源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承载力,陷入了经济增长反被经济增长所压垮的发展困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将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统一起来。要促进生态理性的出场和大力发挥作用。生态理性是以人类的理性形态对待生态环境的科学理性,生态理性注重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理好资源、环境与人口的关系,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的关系,国别价值与全人类价值的关系,以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优质均衡型、生态安全保障型社会,推动走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协调好人的能动性与人的受动性的关系,达到在发挥人的能动性和探索、遵循客观规律中发展的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精辟地阐述了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作为有理性、有智慧的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双向生成和双向构建的关系。只有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增添动能。另一方面,人又是受自然界制约以及受自身生理、心理等条件制约的存在物,人的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随心所欲。人的能动性再大,都无法克服自身的受动性。只有敬畏自然、敬畏生态,才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主体是人,关键在于协调好人的能动性发挥以及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的关系。如果片面地夸大或贬低人的能动性,就会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就无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协调好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以利于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一种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能否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只有以绿色生产方式影响绿色生活方式,又以绿色生活方式倒逼生产方式实行绿色转型,才能促进全社会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为价值追求,自觉地将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朝着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方面转化,不断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从而推动全社会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协调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要通过经济与文化的紧密联姻,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能简单理解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的事情,而与文化无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文化价值观是巨大而无形的力量,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进行深入的文化变革和文化创新。从文化层面上说,文化软实力其实一点都不软。绿色文化或生态文化会推动全社会牢固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会强有力地引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此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绿色转型的全过程,以绿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协调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关系,要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结合。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制定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大方针政策、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涉及的领域、程度、考核评价机制和时间表等。同时,由于我国各地在生产力布局、产业分布、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人口疏密、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各地必须结合当地绿色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既符合顶层设计要求又适合本地绿色发展实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协调好制度设立与制度执行的关系,要在制度创设和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发挥出制度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效能的功能。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起着根本性、规范性、约束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有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因此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需要加强推动绿色发展的“四梁八柱”建设。但是,再完美的制度,都需要落实到执行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加强对于绿色发展制度的执行力建设,促使人们形成自觉地遵守制度、敬畏制度的习惯,养成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上面没有权威的风气,才能避免制度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稻草人”现象。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协调好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以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的努力取得预期效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在我国绿色发展还任重道远的情况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久久为功的策略,将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有机衔接起来,避免虎头蛇尾或急功近利现象。既要注重及时发现问题的及时处置做法,努力完成好近期目标。又要以艰苦奋斗的韧劲,注重从点滴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通过切实打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个又一个“攻坚战”和“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协调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实现城乡绿色发展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目标。城市绿色发展与乡村绿色发展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而且是一个有机联系着的整体。不能将两者切割开来或者对立起来,各搞各的,也不能厚此薄彼。要将城市绿色发展和乡村绿色发展紧密联结起来,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和整体联动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以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和乡村绿色发展的一体化成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绿色发展中实行全面绿色转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协调好美丽中国建设和美丽世界建设的关系,要以同在一片蓝天下和同居一个地球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和人类发展共同体的意识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以胸怀天下的眼界和有效服务全人类的行动,将美丽中国建设纳入地球美好家园建设的大格局之中,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绿色发展的交流合作,推动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文化等方面的成果分享,以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联合力量,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18JZD007)、2020年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委托项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AA15630420)】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关键词: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