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看门人》曾让他一举成名。该剧具有品特创作风格的突出特点,蕴含着多重的意义代码。其中,品特设置了一尊佛像,以此来象征剧中人戴维斯的遭遇和身份的不确定性。剧情以佛像开始,以佛像被砸碎结束(喻指戴维斯的到来和离去)。品特用含混的言语和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营造了一种无时不在的紧张气氛,让威胁的主题贯穿剧的始终,使读者通过该剧的现实主义的外表,感受其中蕴藏的强大的戏剧张力。 【详细】
哈罗德·品特的剧作《饯行酒》标志着其后期创作中艺术主张的转变,是对文学伦理属性的回归。审讯者的身份使得剧中人物尼古拉斯处处以“权力至上”原则作为唯一的伦理信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导致他混淆了“自我”和“强势自我”这两个不同的身份。“强势自我”的伦理选择激活了尼古拉斯身上的兽性因子,并通过一系列非理性的行为表现出来。通过尼古拉斯这一道德范例,品特试图表明,任何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而蔑视,最终都不免沦为暴政。 【详细】
《生日晚会》是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代表作之一,哈罗德·品特是20世纪英国戏剧的复兴者,身为犹太人的他以独特的视角将亲历的战争创伤融入其中,渲染出危机四伏、充满压迫的暴力场景,个体在组织的威胁和规训下竭尽心力地互相撕咬搏杀、弱肉强食。品特为剧中角色构建了双重身份,每个个体在提心吊胆警惕被强者伤害的同时又肆无忌惮地伤害弱者,无可奈何地充当着受害者和迫害者的双重身份,品特对角色身份双重性的塑造与自我的战争创伤密不可分。 【详细】
在品特戏剧研究领域中,似乎有这样一种共识, 即:品特的戏剧作品被分为前期、中期与后期,与之对应的戏剧被指称为“威胁喜剧” (1957—1968)、“记忆戏剧” (1968—1982)、“政治剧和幽默短剧” (1980—2000)。文中试图跳出这些简单的分类房子,将品特戏剧创作同他的生命相联系。 【详细】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当代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向来以神秘怪诞和晦涩难懂著称,在剧作被译成中文的40年里,其双关剧名的中文翻译经历了由对字面的忠实翻译到对作品喻意深度的探寻再到对平面化直译的追求,从强调字面忠实品特的原作风格到更好地兼顾品特的双关和多义再到还原品特的原创简洁。 【详细】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也是当代西方荒诞派戏剧在英国的最重要代表。品特集编、导、演于一身,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五十余部舞台剧、电视剧、广播剧和电影脚本。 【详细】
哈罗德·品特在中国语境下的接受和批评研究始于1978年。品特作品的汉译则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特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的品特研究之基础。品特作为“荒诞派戏剧在英国的代表作家”的定位曾对中国的品特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 【详细】
追问品特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追问品特戏剧的本质何以成为其艺术形式基础的可能,也就是探究什么要素和内在的规定性构成品特戏剧形式的决定性因素。品特戏剧的本质特征,及其艺术生命内涵,饱含了品特在丰富和推动现代戏剧理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详细】
回顾品特戏剧在中国介绍、翻译、研究和演出的过程,可以看出中、英两种语境中的品特实际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英两国历史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的不同。比较品特在中国以及在俄罗斯的接受情况,上述原因会更为明显。对此原因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品特。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