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铸魂育人,推动线上线下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

——成都工业学院“形势与政策”国家一流课程创新实践

2022-12-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成都工业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在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中,整合资源,打造高端讲座品牌“形势与政策大讲堂”,形成以校党委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全员育人的立德树人新格局,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上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契合了“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的大思政建设新要求,达到了以一个讲座带动一门课程建设、建好一支队伍和一门课程推动一个学院发展的效果。

  一、整合资源,打造高端讲座品牌,推动课程全面改革

  形势与政策大讲堂是解读最新时事热点,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最新政策的高端平台,是学校党委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的有力抓手。形势与政策大讲堂始于2016年秋季,如今已逐步转为成熟的运作模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宜宾校区、教务处、科技处、学工部、校团委等集全校之力打造,力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等异地讲学,迄今已成功举办33场。先后邀请原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学指导委会主任高德毅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阮宗泽研究员、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色达县委书记何飚、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等2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干部、各行业模范代表和优秀校友,解读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校内外师生代表、学校党政干部共计30000余人次聆听报告,每场讲座均由校领导主持。经过六年的建设,大讲堂已经成为我校一张靓丽的名片,不仅在校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在省内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的打造,推动了成都工业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的全面改革发展。依托形势与政策大讲堂平台,通过聘请讲座嘉宾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程综合改革指导专家,组建起较为稳定的专家资源库,指导课程的综合改革;依托形势与政策大讲堂专家顾问团,课程建立起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精品在线教学团队,聘请专家长期对某一领域的时事热点问题长期跟踪,及时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解读,实现了长跟踪、快时效的高质量在线教学,有效解决了形势与政策课普遍存在的优质师资资源匮乏的问题,推动了线上课程的建设。同时,大讲堂每学期邀请2-4名党史、经济、国际关系、港澳台等领域专家开讲,现场开展教学示范,大大提高了老师们对课程内容的准确理解,丰富了教师们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引领专兼职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靠拢。

  “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的打造,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积聚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师资资源,推动了成都工业学院形势与政策课“以大讲堂为引领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促进了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培养、省内教学资源共享,有效解决了一般本科院校高质量师资资源短缺,课程资源获取难、内容精准把握难、讲深讲透难等问题,为“形势与政策”课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夯实课堂主渠道,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国家一流课程

  课程管理不够规范,课程资源配套不足,学生满意度不高,一直是“形势与政策”课建设面临的显著问题。成都工业学院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校情、省情与国情相融合,以解决课程的痛点与难点为抓手,加强规范课程管理,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获得感,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1.加强课程规范建设和管理

  严格规范开课。落实“三统一”规范化教学管理模式,即统一排课,纳入计划;统一教研,集体备课;统一考核,兑现奖惩,充分保证课程贯穿大学4年、覆盖8个学期、每学期8个学时的开课要求,与其他课程一体管理、考核。加强任课教师管理。实行严格的教师准入、退出和助教培养制度:通过申请、试讲、观摩学习、老带新等举措帮助新教师达到任教标准,通过集体备课、专题负责人说课等形式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结合线上课程设置1-2课时的“翻转课堂”,并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雨课堂”“课堂派”等互联网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开展投票、讨论、弹幕等教学互动,有效提升了课堂质量。改革考核和评价机制,利用在线课程的数据资源,收集学生在线学习时长、学习习惯、在线互动交流、章节测试等数据,实现基于数据的过程性评价,扩大过程评价比例。广泛开展学习调研,每学期都开展问卷调查,开放教学评价,广泛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不断促进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

  2.加强教学内容建设

  打造线上精品课程,拓展教学内容。信息化时代,形势与政策教学团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主动迎难而上,以建设全国共享的精品开放课程为目标,率先开展线上课程建设的探索。线上开放课程依托大讲堂专家资源,打造优质省外高端师资+省内优质师资+校内优秀师资组成的精品在线教学团队,建设高质量线上课程资源。实现专题的持续跟踪学习。将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要求的四个教学内容模块分解成若干个小模块,特聘专家+专题教学团队长期跟踪某一领域最新前沿发展形势和研究成果。

  成都工业学院形势与政策线上开放课程已运行九学期,上线38个教学专题,总时长4000余分钟,内容涵盖全面从严治党、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等四方面,至2022年11月,累计选课学校165所,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选课学生59.37万人,累计互动267.30万次,辐射效应明显。线上高质量课程建设为2019年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获批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2020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挖掘学校红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遵循教育部每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基础上,结合校情和地方特色,补充教学内容,结合“四史”开展专题教学;将学校百年来实业报国、实业兴国的办学情怀和形成的“成工精神”以及学生中的社会服务工作等先进典型融入中国精神的学习;结合四川省以及成都市、宜宾市的十四五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来学习当前党的经济政策等。

  三、配齐建强教师队伍,发挥大讲堂师资优势,引领队伍高质量发展

  讲好形势与政策课,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完成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实现铸魂育人光荣使命的必然要求。成都工业学院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依托打造“形势与政策大讲堂”高端讲座品牌,逐步建立起一支分层、多元、多学科项链模式教师队伍,为办好“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坚强保障,有力推动了“形势与政策”课“金课”建设。

  1.依托大讲堂打造高水平师资,引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

  建立起大讲堂引领师资队伍发展的良性机制。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积聚优秀师资资源的优势,聘任大讲堂专家担任我校客座教授,成立专家顾问团,指导课程综合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专家通过大讲堂和线上精品课做示范教学,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专家对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竞赛等指导,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建强师资队伍提供了关键引领。

  2.校领导身先示范,中层干部积极参与,引领队伍的稳定发展

  学校党委非常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了课程建设非常大的支持。学校制定了《成都工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机制”,要求“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并对校领导对于思政课做出的规定,这为校领导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供了制度依据。

  学校制定了《成都工业学院关于领导干部进课堂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对校领导讲“形势与政策”课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案及课件、排课方式、行课时间、集体备课、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安排,为落实此项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在课堂教学组织上,一是把领导干部讲“形势与政策”课安排在全校的教务系统中,规范管理;二是按照教育部每学期的教学要点精心挑选适合所有党政领导干部讲课的主题,进行集体备课;三是挑选骨干教师担任领导干部助理,协调上课时间和上课内容,协助完成教学任务。领导干部进课堂讲形势与政策课,丰富了师资来源和学科背景,稳定了师资队伍,提升了整个形策课教师队伍质量,为青年教师的教学提供榜样示范。同时,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促进学校各部门间形成巨大的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党政部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等协同育人效应,在人员配置、资金支持、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共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

  3.加强校内专兼职教师规范化管理,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基础

  成都工业学院历来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政课一体规划和建设。学校于2005年成立了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配备了1名专职教师负责课程管理及课程建设工作。

  重视教师的规范管理,制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新教师准入制度》《“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选聘标准、准入流程、过程管理以及退出等都有比较具体的规定。对于新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求必须经过申请、试讲环节,获得通过后,再经过一学期的观摩学习,才能获得授课资格,确保教师达到基本的任职标准。

  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创新集体备课形式。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专题,指定有经验的专任教师负责说课,为其他老师做示范教学,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在做备课方案时,充分考虑各教师的专业所长和兴趣爱好,分配备课任务,邀请具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等专业背景的老师来备课,锻炼教师的学术能力。

  4.积极搭建平台,加强教师培养,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搭建立体化培训平台。针对不同的教师,采取有区别的教师培训形式。对于新教师,采取助教培养制度,实行导师制;专任教师,采取老带新制度;兼职教师,采取专职教师带兼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内老带新制度;将形势与政策大讲堂作为所有教师集体培训学习的平台;推行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示范教学,举办观摩教学,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组织教师研课、磨课。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课程培训及交流。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课程教学交流,观摩教学成果,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对参加了培训回校的老师,教研室邀请受训老师开展学习汇报交流,将新知识、新动态传达全体老师。

  搭建教学能力发展平台。教师发展需要机会,需要平台。在教学上,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教务处,共同组织筹划“成都工业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比赛邀请校内外专家做评委并为参赛选手做点评,及时指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改进。同时,教研室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一级教学比赛,动用集体力量为参赛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搭建科研能力发展平台。根据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兴趣,按专题把教师分成多个教学小组,组织参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各类课题研究与课题申报。依托教育部“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课题,积极争取学校支持,为青年教师科研发展搭建平台,成功申报20多项科研教改项目。  

  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造大平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

  1.单独开设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重要途径,而各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实践教学是较为少见的。成都工业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重视实践课开展,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贯穿大学阶段的单独的实践课程。

  2.结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扩展实践教学平台

  与邓小平故居、陈毅故里、建川博物馆、昭觉县悬崖村、雷波县莫红乡以及校内的陈毅纪念园等10余个校内外单位共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基地,并通过暑期三下乡、专题实践参观等开展沉浸式教学。开发数字化陈毅纪念园,打造线上参观学习。组织举办陈毅诗词朗诵大赛、陈毅精神征文比赛、红色主题电影周、时政微视频大赛等,打造特色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课程化和学生的全覆盖。

  3.搭建与学生交流桥梁,提升社团育人功能

  依托教研室成立求是共进社社团、党史教育宣讲团,教研室专职教师作指导,组织社团学生参与大讲堂及课程建设,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进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开展国情教育,走进乡村、社区开展党史宣讲,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土地。同时开设了“形策论坛微信公众号”,由社团学生负责管理。创建学生社团,不仅为课程建设注入了青春力量,而且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把青春挥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持续的改革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近三年,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四川省内唯一)、四川省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四川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四川省思政课示范课程,四川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获批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改革成果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央视网等十余家主流媒体报道,课程负责人多次在国内学术交流会上发言,促进了课程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改革创新是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课程改革不断追求的目标。未来,成都工业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完善“形势与政策大讲堂”为引领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为全国师生奉献更为优质的线上课程,为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成都工业学院黄艳、罗英)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关锐)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