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中国智库建设大有可为

2023-0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越)2023年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目标提出十周年。回首过去十年,我国智库发展与国家治理在双向赋能、互惠互融中都得到了发展与繁荣。面向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式智库发展更需要加强理论建设,以思想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走向深入,在增强中国式话语阐释力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中国道路与中国理念的国际认同感,真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

  充分回应现实需求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智库领域应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回应时代需要的同时找准自身定位,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中国智库。

  1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2023宏观形势年度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智库,一方面,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牢牢把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研究阐释中国理论的捍卫者;另一方面,要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为导向,紧扣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增强决策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突出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做持续贡献中国智慧的瞭望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中国智库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在构建中国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中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使世界能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这正是中国智库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加强理论阐释和传播 

  面向新的历史节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更应该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以加强理论阐释为发力点,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认为,智库建设中“智”是前提。无论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还是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智库都需要从学理上讲清楚中国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根本性、长期性和理论性问题。

  张东刚表示,智库向来是知识、智力和思想最密集的领域之一,在形势研究、理论创新、资政服务、国际传播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目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库外交、智库外宣,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之理、中华民族之志、中华文明之美,做大力传播中国声音的示范者。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也为广大智库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看来,追求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充分利用现代化发展这样一个各国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主动设置议程、讲好中国故事,将成为我们在世界范围里开展对话的突破点与窗口。

  夯实专业化与精细化研究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不仅要以服务宏大叙事为己任,更要精耕细作,在对具体问题的专业化与精细化研究中,不断夯实智库基础。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李鼎鑫提出了“行动型智库”这一概念,他认为,行动型智库的培育,尤其要在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不同于高等教育体系或专业研究机构,智库在培养人才时手段方式都更为灵活,因此,智库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一批具有深厚学术素养、长期政策眼光以及行业实际工作能力的一流复合型人才。形象地讲,就是培养一批坐下去能写、站起来能讲、能解决专业类问题、能胜任综合性任务的人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认为,智库专业化体现在智库研究开展之中,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智库研究不仅要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具体研究领域开展政策研究、构建话语体系,更要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与拓展,围绕数据库和数据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信息以及智库模式创新的集成与发展。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在谈到智库发展时表示,智库建设一定要与产业相结合。尤其是在与新兴国家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智库的交往中,关键抓手是要提供好的公共产品,通过向亚非拉世界输出技术,建设基础设施,才能有力推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才能让世界信服中国、认同中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王晏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