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摘 要:梵语“阿剎罗”(aksara)—词在印度古代文化背景中具有哲学、语言学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哲学层面言之,aksara—词具有不灭、不朽之义,因而用来指称常住不灭的终极存在;就语言学层面而言,其义项为不可分析、不可拆分之义,通常指音节、字母,即梵语言文字最根本的拼读、书写单位。在汉译佛典中,“阿剎罗”通常被译作声字、字、字本、字母,以陀罗尼、真言、明、咒、秘密语等形式,在以《般若经》为代表的大乘佛教经典中有广泛应用。在早期般若经典中,声字是以陀罗尼的形式出现的。六、七世纪以后,随着秘密佛教的兴起,梵语声字在新出现的般若类经典中应用的更为普遍,其形态也更为多样,其功能也越来越丰富。从梵语声字的前后变化中,可以看出它在般若经典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其功能与属性也经历了一个由方法到本体,即由方便到究竟的过程。
【作 者】周广荣[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
【期 刊】《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2019年第6期
【关 键 词】声字 《般若经》 陀罗尼 真言 种子字 曼荼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