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人民性”推动红色音乐新发展

2023-02-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红色音乐承载着红色文化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红色音乐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充分激发红色音乐活力,创新红色音乐传播方式,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已成为新时代红色音乐发展的重要命题。遵循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红色音乐发展焕发生机的核心要义。

  文艺要热爱人民:红色音乐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属于美学和历史范畴的重要概念,也是事关当代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核心命题。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对“人民性”文艺的本质内涵作了深入阐释,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提出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理解与把握新时代文艺事业“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立场,激活“人民性”文艺创作的巨大能量提供了根本遵循与价值指引。

  文艺要热爱人民,新时代红色音乐发展离不开“人民性”的践行。“人民性”作为红色音乐创作和评论的一大坐标,是检验和评判红色音乐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以说,在历史的浪潮中传唱至今的红色音乐无不体现了“人民性”文艺思想。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吸收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文艺素材,创作出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诞生于这一时期的红色电影音乐,跨越时代成为永恒的经典。《我的祖国》《英雄赞歌》《延安颂》《歌唱祖国》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来源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它们通过贴近人民审美习惯的音乐表现方式,表达了人民当家作主后国家建设的成就与昂扬的民族自豪感,对于振兴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话语中蕴藏着“人民性”文艺思想的美学特质。

  红色音乐承载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涌动着中华儿女对美好祖国的真挚情感,是几代中国人的感情寄托与共同记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音乐市场化的变迁,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逐渐挤压了红色音乐的发展空间。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年龄群体对红色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表明,部分受众特别是年轻人表示对红色音乐及其红色文化内涵缺乏了解。因此,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征程,理解和把握红色音乐与“人民性”的关系,遵循与落实依据“人民性”理念进行音乐创作,对于认识和解决当前红色音乐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着重大意义。文艺为人民服务,歌颂时代,是新中国艺术界孜孜不倦的追求,将蕴含“人民性”的红色音乐继承和发展下去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文艺需要人民:红色音乐创作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始终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红色音乐创作要向经典作品“取经”,切忌 “假、大、空”,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继承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优良创作传统。同时,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标准不一,红色音乐为满足人们多样的感性需要,应将当下社会的主流思想与人民群众喜爱的形式相结合,倡导审美形态和社会文化职能的多元化发展,不断丰富文本表现形式,使之符合人民不同的审美诉求。

  在202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张也和周深共同演唱的新红色歌曲《灯火里的中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歌手一位是通俗唱法,另一位是民歌唱法,混搭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灯火里的中国》是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支持、大鹏新区组织创作的原创歌曲,它紧扣“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唱出了新时代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又展现了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福和对未来的欣然向往,是贴近现实、生活、群众的艺术典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大的精神号召力。

  此外,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发起,李玉刚受邀演唱的新红色歌曲《万疆》融合国风元素和戏曲唱腔,成功将传统文化和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这首歌曲不仅热情歌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信仰,还寄托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寄愿。除了原作者的创作外,网友制作的电视剧剪辑《觉醒年代》版《万疆》、国风手势舞版《万疆》、特警自弹自唱版《万疆》等多种版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不同版本的再创作摆脱了千篇一律的僵化模式,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既丰富了音乐本身的内涵,也让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达到了新的高度。

  由此可见,新时代的红色音乐只有在主题思想、风格形式等方面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为人民而创作,才能扩大受众面,从而引领大众的审美和精神需求,唤起大众普遍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认同。

   人民需要文艺:多元传播为红色音乐赋能 

  回溯历史,传统红色音乐大多通过口耳相传,或借助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进行传播,在音乐数字化高度成熟的现代社会局限性较强。现代媒介的阐释与重构、日新月异的受众需求,早已促使音乐文化传播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人民需要文艺”,红色音乐发展应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将对红色音乐历史文化的发掘和运用多元化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全面拓展传播途径,适应新的传播生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开创当代红色音乐文化新景观。

  当下,短视频已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新型网络视听模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使用率达90.5%,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极高的使用率折射出人民群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信息接收需求的巨大变化。当下不论是广电系统、传统纸媒,还是官方政务新媒体,都积极向短视频平台延伸。如《人民日报》在抖音发布的“鸟巢万人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视频,点赞数近300万次,视频“国旗护卫队唱起的《祖国不会忘记》”点赞数近百万次,可见以红色歌曲为主题的短视频在网民中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红色音乐的社会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红色音乐传播还应积极挖掘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互动的潜力,实现线下线上“双轮驱动”。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以“唱响百年辉煌,凝聚奋进力量”为主题的“音乐党史”系列活动中,参与高校通过线上直播、网络接力等形式举办了云端音乐会、云端联唱等活动,“云平台”为红色音乐赋能,给青年学子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鼓舞。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发起,海内外46位顶级音乐家集结于云端,通过手机录制进行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跨屏演出——交响云合奏《红旗颂》中,音乐家们的演奏跨越空间的界限,动人的旋律在无数观众心中激起奋斗力量,带给人们真实、真挚的鼓励和支持,实现了跨越时空的能量传递。

  以云端音乐会、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渠道,为红色音乐的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利用新技术、新渠道推动红色音乐冲破藩篱,将极大拓宽其受众群体,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红色音乐,开创红色音乐发展新气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无论时代环境如何变迁,文艺最基本的创作规律、审美要求、内核指向、思想意识等不会变。“人民性”文艺思想的美学特质将始终作为红色音乐的旗帜,指引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书写代代相传的精神谱系,奏响属于新时代的最强音,展示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十七年红色电影音乐创作传播的‘人民性’研究”(22YJA76005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胡子轩)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