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10月12日,《山西晚报》在第09至24版推出《稻谷香里说丰年》特刊。从晋祠大米、云州黄花、右玉羊肉到柳林红枣、平定红薯、沁源党参……《山西晚报》记者深入三晋大地“我们礼赞丰收,既是检视过去辛勤的劳作,也是寄予未来美好的祝愿。祈风调雨顺,祝幸福安康,盼稻谷满仓,愿国泰民安。”《山西晚报》首页上的编辑寄语更是以真切、温暖的表达,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
关键词:
作者简介:
10月12日,《山西晚报》在第09至24版推出《稻谷香里说丰年》特刊。从晋祠大米、云州黄花、右玉羊肉到柳林红枣、平定红薯、沁源党参……《山西晚报》记者深入三晋大地,兵分多路走进11个市的农庄、田舍,见证农民丰收的忙碌、喜悦和新时代的新农村建设。
“我们礼赞丰收,既是检视过去辛勤的劳作,也是寄予未来美好的祝愿。祈风调雨顺,祝幸福安康,盼稻谷满仓,愿国泰民安。”《山西晚报》首页上的编辑寄语更是以真切、温暖的表达,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
情真意切 语言生动
《山西晚报》以16个版的新闻报道,记录山西丰收的美景。从晋祠、云州到沁源,《山西晚报》记者扎根土地,呈现冒热气、带露珠的新闻作品。这样深入基层一线的扎实采访,在践行“四力”的同时,也成为百姓声音的“扩音器”,将山西人民最真切、真实的声音传递出来。
“最近,运城临猗庙上乡的滕红革心情挺美,家里的10亩冬枣园又丰收了。根据市场价,预计今年能收入15万元左右,‘枣甜庙上、枣富庙上,我们只要把这几亩枣田招呼好,就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特刊报道中不乏大量直接引语的应用。记者巧借“贴地气”的语言,将山西人民脱贫奔小康、新农村建设的风貌写活、写实。
镜头语言 突出特色
在第16—17版,《山西晚报》以通版的形式,展现“庄稼熟了 瓜果甜了 农民笑了”的幸福图景。9幅图片新闻,将三晋大地黄灿灿的菊花、红彤彤的高粱、沉甸甸的谷子、香气四溢的各种水果展现在读者面前。
大同德胜堡长城脚下,村民用现代化设备收割黍子。
晋城市阳城县白沟村,游客在300亩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中华寿桃。
运城市平陆县常乐镇,吕武久一家采摘丰收的蓝宝石葡萄,准备外销。
9幅图片以金色、红色、绿色为主基调,并采用逻辑对称的排版方式,同时重点图片以通栏展现。在图片的选取上,既展现农民现场采摘的“动图”,又呈现了现代化设备收割黍子的“静图”;既有展现丰收喜悦之情的“人物图”,又选取了突出“庄稼”“瓜果”丰收盛景的“景物图”。巧妙的排版设计、图片搭配,将山西人民丰收的喜悦之情以镜头语言精准传递,展现出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新气象。
形式灵活 呈现多样
采访时间:2020年10月6日
采访地点:右玉县威远镇张千户岭村
丰收主题:右玉羊肉
在呈现形式上,《稻谷香里说丰年》特刊注重视角创新。除图文结合的传统展现形式,《山西日报》特别设计了“采访背景”“链接”“二维码导入”等新颖的版面语言。在正文前的“采访背景”细心向读者交代了“采访时间”“采访地点”“丰收主题”3个新闻要素,传递满满诚意。
在文末的“链接”中,以“小贴士”的形式,细心地介绍了“庄稼”“瓜果”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的成绩,成为宣传山西的一张最真实的名片。此外,二维码的设计也将报纸平面媒体单一内容变为“视频”“图片”“文字”的融媒呈现。随手扫码便可以看到相关视频新闻,成功将纸媒用户流量导入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