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舆论还集中在收视率是否造假的命题上时,大数据已经悄然应用于传媒生产的全流程。媒介融合时代,各种形态数据的融合是基础,数据将在传媒生产创新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生产;传媒;媒介;节目;创新
作者简介:
当舆论还集中在收视率是否造假的命题上时,大数据已经悄然应用于传媒生产的全流程。数据在传媒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因为收视率产生与发挥效能的时代变了,这体现在三个方面:多屏与单屏的矛盾、内容生产与广告销售的矛盾、前期制作与播后效果的矛盾。媒介融合时代,各种形态数据的融合是基础,数据将在传媒生产创新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数据下媒体平台融合的新范式
一直以来,收视率、收听率作为广电行业的“通用货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企业主投放广告的定价标准,直接决定了一家媒体的品牌价值,决定了节目的含金量。然而随着人们多屏使用行为的变化,仅仅依靠收视率、收听率进行评价,存在着传统媒体的价值被低估的问题。因此,亟待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全媒体评价体系,从而全面衡量媒体的价值。
从“单屏数据”向“多屏数据”转型
收视率不是大数据。大数据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缺少有效整合这些数据的技术和手段,并且人们对大数据的使用成本很高①。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的报告中就提到,“大数据”源于数据生产和收集的能力和速度的大幅提升——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设备和传感器通过数字网络连接起来,产生、传送、分享和访问数据的能力也得到彻底变革。换句话说,大数据是用来形容一个机构创造出的大量数据,是客观、全貌的、实时在线的数据。而目前的收视率统计的数据,不是来自媒体自身,而是由第三方数据机构通过日记卡或者测量仪的方式抽样调查得到。当观众经过回忆填涂问题的时候,得到的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有一定主观的成分。收视率样本量较小,不仅没法与大数据动辄PB级别体量相比,而且以小样本来推算整体的收视情况本身,也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在数据收集周期方面,通常第二天才能收到前一天的数据,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与大数据所反映的用户行为产生的实时数据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