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为,传播学研究不是要回归某一个唯一和本质的“家园”,相反,是要构建一个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平台;由此,的确需要进一步的解放,不过解放不是对于美国效果研究之“困厄”的突破,而是要整合已有的不同思想资源,重新理解传播,以适应新传播的变革;就目前看,新闻传播理论并不存在什么“结构性贫困”,这也不符合新闻传播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当下的确是重新理解和认识新闻传播领域一个大好时机,但讨论不能离开特定语境,并需要有新的想象,新的思想资源,防止用旧知识解说新交往,从而陷在一个老调子中循环往复。
关键词:传播学;新闻传播学;反思;
作者简介:
【本文提要】本文以为,传播学研究不是要回归某一个唯一和本质的“家园”,相反,是要构建一个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平台;由此,的确需要进一步的解放,不过解放不是对于美国效果研究之“困厄”的突破,而是要整合已有的不同思想资源,重新理解传播,以适应新传播的变革;就目前看,新闻传播理论并不存在什么“结构性贫困”,这也不符合新闻传播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当下的确是重新理解和认识新闻传播领域一个大好时机,但讨论不能离开特定语境,并需要有新的想象,新的思想资源,防止用旧知识解说新交往,从而陷在一个老调子中循环往复。
【关键词】传播学;新闻传播学;反思
【作者简介】黄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中图分类号】 G206
编者按:本刊第9期刊出“名师指津”专题,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谈学习方法、研究路径、学科转型,意在为刚刚踏上学术道路的青年学子、年轻学者提供一点经验、启示。其中“学科篇”由杜骏飞、吴飞、张涛甫等学者,对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的方向,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因此我们也想把这个话题继续下去。本期这组文章,仍然是围绕新闻传播学发展的主题,有对之前文章的回应,也有另外维度的展开。我们认为,无论呼应还是批评,都是共建学术共同体、促进新闻传播学术发展的努力,也希望更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有见解的学者,加入到讨论中来。
相关链接:
一
此话不新鲜,也就是培根“读史使人明智”的通俗版。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更狠,上纲上线到不明晓本国历史就算不上是一个合格国民。我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在这句话的刺激下,当时脑子里不知怎么就蹦出这么一句: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显见,这也是一段“历史”,可是除了告诫我们不能这样叙述之外,其故事本身怎么就没有什么“启蒙”呢?
于是思维又活蹦乱跳到了华勒斯坦,记得他说过,“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就是在分析过程中删除了时空的概念”。①社会科学一直以探究一般和普遍为鹄的,忽略特定时空并不奇怪,但其局限也是昭然,杰弗里·霍奇逊先生的《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批评的就是这个,警告“一般性理论在社会科学中只有有限的作用,具有历史特征的特定理论仍应拥有一席之地”。②“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就是因为“删除了时空”,似特殊又像一般,令人摸不着头脑,自然谈不上教益。于是忽又想到《新闻记者》约写的文章,我们今天又该如何叙述及反思传播研究或者传播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