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 应用经济学十年发展概述

2022-12-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全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科学指导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助力中国经济取得瞩目成就,我国经济学研究也进入新的繁荣发展阶段。过去十年,中国应用经济学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严谨治学,深耕科研,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坚持中国问题导向,在应用经济学前沿理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面向经济主战场等方面实现突破。 

  1.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急需转型,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第一引导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过去的十年,应用经济学者从经济学视角探究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跨国并购等会直接促进企业创新,进口竞争产生的促进竞争效应会倒逼企业创新,而融资约束等则是企业创新过程的“绊脚石”。此外,企业创新对于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充分论证。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助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以实现“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才能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加速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2.坚定协调发展新理念,下好全国“一盘棋” 

  实现全国各区域统筹和城乡联动是促进协调发展的必经路径。当前,中国经济实力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南北差距明显,区域不协调严重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全面协调发展意味着城市繁荣、乡村振兴,意味着物质富足、精神丰盈,意味着东部强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 

  过去十年,学者围绕区域空间组织布局、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对变化和相互关系、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此外,如何在开放环境下防止产业空心化,如何保持中国产业体系和价值链的完整,如何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推动创新驱动科技的发展,都是应用经济学广泛研究的问题。“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中国应用经济学研究所得结论和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发展以强补弱、平衡协调、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增强经济发展持续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3.坚持绿色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重中之重,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学者基于人类活动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耦合机制,研究具有生态价值的自然资本如何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不断充实不断扩展,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以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此外,不少学者研究自然资源所涉及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益、制度与路径、产业与技术等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发展,阐释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机制,在全球经济社会能源变革的大趋势下,有助于加快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加快构建起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世界意义。 

  4.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自改革开放以来,“开放”贯穿中国经济发展始终。现阶段,中国不断提出推动开放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放发展,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同时,还强调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新发展,在坚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制度型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依托中国经济现实,国内学者在过去的十年对中国开放问题做出了诸多阐释与研究,他们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更高水平新型国际分工合作的同时,深入推进贸易畅通与资金融通,重塑了沿线国家经济地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生效后可能产生的贸易扩大效应、投资虹吸效应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自贸试验区建设将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则是促进经济稳健发展、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中国方案”。此外,学者还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经验,提出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构建中国经济内外循环的内在逻辑。中国学者在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学理论上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重要成果。 

  5.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已然成为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此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意味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中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发展的平衡性,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近十年,学者一方面强调农村地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部分有能力的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形成特色产业,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所在。同时,在城市地区,要充分调动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这三支基本力量,发挥国有经济先锋和主导作用,激发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活力,让发展成果辐射乡村地区,进而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离不开公平的分配体制。有学者基于“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理论,阐释中国财税政策对改善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关系的重要作用,指出要通过合理的再分配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循序渐进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6.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如何准确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是摆在学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新形态已然成为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传统动能向新动能的升级改造,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要求。围绕这些问题,学者们结合自身的专业及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思考。 

  首先,基于网络借贷、数字货币及金融监管等方面对数字金融展开了研究,对激发中国投资新活力,集聚创新要素,拓展创新渠道,建设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现代化金融体系有重要作用。其次,贸易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积极探究国际贸易新形态,优化供给体系质量,拓展产品服务价值链,推动迈向价值链高端,以此应对数字技术传统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冲击,推动中国现代化商贸体系的平稳建成。最后,在数字创新领域,学者们以概念界定、驱动因素、实现路径及业绩效应四个维度对企业数字化进行分析,为企业激发主体活力,深化数据资源配置,释放信息技术红利,加速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经济发展新动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经世济民之学的应用经济学实现发展的“黄金十年”,应用经济学研究范式经历了从强调理论模型、计量方法到关注中国问题的转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经济学者们以担当“大先生”为己任,为应用经济学大厦的构建添砖加瓦,用经济学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用经济学分析范式为国家重大战略建言献策,为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作出贡献。未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应用经济学的理论探究任重道远,力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政策建议。   

     

  (钱学锋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毛海涛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关锐)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