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文明进程: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对话”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举行

2022-11-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班晓悦 实习记者 陈雅静)近日,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社会变迁与文明进程: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对话”学术创新论坛在苏州科技大学举行。论坛由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旨在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促进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

  论坛开幕式由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本立主持。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指委主任、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越来越强调跨学科、多视角、交叉性的综合研究。在历史学研究中推进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不可或缺的学术创新方式。身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具有全球和世界视野的中国史研究,也更需要体现中国影响和因素、渗透中国关切和情怀的世界史研究。青年学者既要扎根脚下,提升回答中国之问的能力;也要胸怀天下,开阔回答世界之问的胸襟,为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勇介绍了该校历史学学科建设的情况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他相信此次会议将对推进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多元沟通,深化全球社会变迁、文明历史比较等方面研究。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论坛主旨发言环节,由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祝曙光主持。

  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周新国在其报告《近40年来的江苏史学发展述评》中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史学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喜人成绩。据他介绍,江苏省现有两个国家级历史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六个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九个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基地,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地方通史、中国社会史等领域都产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他看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经费投入日益增加,使江苏史学界受益良多。此外,伴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选题逐渐多样,研究方法也从单一政治史研究到整个多元历史研究。尽管如此,江苏史学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高水平的原创性理论还不多见,现有学术成果外译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影响了海内外对江苏史学界的认知,今后尚需在这些方面重点发力。

  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谦平在其报告《国际关系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将十四年抗日战争分为局部抗战、全面抗战和国际抗战三个阶段,并将国际抗战视为全面抗战的最高阶段。他表示,九·一八事变之后,英、美、法等国由于世界经济危机自身难保,无力干涉东亚局势,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边疆地区的沦陷。但在这一阶段中不可忽略的是德国军事顾问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对华援助,为中国的全面抗战准备作出了积极贡献。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表现出积极的援华态度,以苏式重武器武装起来的苏械化师在同日军的激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的钨砂出口,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为一体,中国抗日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成为战后亚太国际秩序的制定者。总之,将中国抗日战争置于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中国抗日战争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英国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晓律在其报告《关于世界史研究中的几个棘手问题》中提出,中国史与世界史两个学科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中国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知己,而世界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知彼。由于分工不同,中国史学者与世界史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都会出现一定的盲区,因此需要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诸如移民问题等热点难点问题。在陈晓律看来,一个国家民族融合问题,在历史上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族群彼此适应,方能最终合为一体。但现代世界的快节奏,使得很多过程被压缩了。于是,我们发现,不仅发展中国家类似问题层出不穷,发达国家也开始出现了“后发展”现象。例如,移民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下降,迫使英国以移民来弥补劳动力不足,但短期内大量移民涌入又引发了各种矛盾。美国也曾被称为民族大熔炉,其既往的成功经验值得研究。但近年来美国反移民的呼声也层出不穷,这其中的原因发人深思。各国在民族融合的道路上,无论正反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姚海在其报告《近代俄国发展模式与社会变迁》中探讨了19世纪下半期俄国现代化的两种模式及其转化。他表示,俄国先后经历了自由主义模式和保守主义模式。大改革作为俄国现代化自由主义模式的基本形式,其结果是双重性的。一方面,大改革给了千百万农民自由,为市场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另一方面,大改革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传统社会受到强烈冲击,改革不能使所有人都能够平均获益,还使部分群体利益受损,新的不公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革命激进主义,最终以刺杀亚历山大二世达到顶点,并成为俄国现代化模式转换的直接诱因。沙皇政权由此终结了以自由主义改革为先导的现代化,开始走上保守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现代化的保守主义模式短期内具有经济成效,但长期而言必然引起政权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发展。19世纪下半期俄国现代化的两种模式及其转换,反映了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曲折,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踯躅徘徊。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革命激进主义三大思潮的碰撞折冲,左右了俄国现代化进程。

  在随后进行的“政治、制度与军事战争”“经济、财政与商业金融”“社会、族群与民间组织”“文化、思想与历史记忆”四个分论坛上,参会研究生结合自身所长,展开了热烈研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卫平、扬州大学社会发展教授王永平、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郭爱民、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武向平、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杨春龙、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思伟、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昭华8位专家对分论坛报告进行了评议。

  论坛闭幕式由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张笑川主持。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指委秘书长、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奎泽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收获颇丰,展现了青年学者的热情与决心,并宣布了此次论坛的获奖名单,论坛圆满闭幕。

  此次论坛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为提高研究生跨专业、跨方向的学术研究与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促进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生相互学习、借鉴,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了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精神,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展示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风采,同时也加深了省内外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了省内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联动与共建,为江苏省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齐泽垚)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