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经验促进音乐和言语切分

2023-02-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言语和音乐作为人类的两种重要声音系统,在人类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达尔文开始,一些学者就认为言语和音乐起源于共同的原始母语。近年来,对于两者关系的探讨,更是成为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的热点问题。在言语和音乐理解中,对连续声音进行切分,是两者共有的一个基础过程。既然言语和音乐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紧密,那么音乐经验能否促进音乐切分,并进一步促进言语切分?一些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回答。

  音乐经验对音乐切分的影响

  对连续音乐进行切分,就是要感知到音乐结构的边界。研究者首先采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有关技术,考察了音乐专业被试对于乐句边界的感知。这个研究中的音乐材料包含两个乐句,乐句之间有一个休止符,这些材料作为有边界条件;将休止符用音符填充,形成无边界条件。ERP(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结果发现,相比于无边界条件,有边界条件在边界后音符出现500ms左右诱发了一个双侧分布的中后部正波。由于这个正成分与言语边界处诱发的CPS(closure positive shift)有相似的波幅和头皮分布,因此音乐中的有关现象可被命名为音乐CPS。

  后续研究使用类似的实验材料,采用ERP和ERF(event-related field)技术,考察了音乐经验对乐句边界加工的影响。ERP结果发现,相比于无边界条件,音乐家在乐句边界处诱发了中后部正波,而非音乐家诱发了早期负波。两组被试诱发了不同的ERP成分,表明他们或以不同策略来完成音乐切分。音乐家以类似切分言语的方式来切分音乐,而非音乐家则主要是探测旋律的不连贯处。ERF结果发现,音乐家和非音乐家都在边界处诱发了CPSm,但音乐家诱发的CPSm更加明显。CPSm的差异,表明两组被试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加工边界声学线索时,可能存在程度的差异。然而,南云等人的研究以非音乐家为被试,发现非音乐家同样能够诱发CPS。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或为实验任务不同所致。前者是让被试判断音乐片段中是否包含一个不和谐音符,这种局部任务或不利于被试感知实验任务;后者让被试判断音乐片段的类型,该任务需要对音乐片段进行整体性加工。

  除乐句外,音乐中还存在更大和更小的结构单元。研究者进一步考察了音乐经验对层级边界感知的影响。有实验选用自然音乐片段作为实验材料,这些音乐片段包含乐节、乐句和乐段三种不同层级的边界,采用ERP技术观察音乐家和非音乐家如何完成音乐层级结构的切分。被试的任务是对音乐片段进行再认。结果发现,音乐家在不同层级边界处都诱发了CPS,并且随着边界层级升高,CPS波幅逐渐增大。这表明,音乐家能够感知不同层级的边界,并且对音乐层级结构形成层级表征。非音乐家只在乐段边界处诱发了CPS,在更低层级的边界处则诱发了前部负波。边界处前部负波的出现,表明非音乐家或采用其他策略加工边界。不过,由于不同层级处的负波没有差异,表明非音乐家虽然可以感知层级边界,但并不能对其加以区分。由此可见,音乐层级结构的切分能力依赖于音乐经验。

  音乐经验对言语切分的影响

  采用行为方法的研究。杨晓虹等人以汉语为实验材料,考察了音乐经验对语调短语边界加工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音乐经验究竟影响边界处何种声学线索的加工。该研究选取音乐家和非音乐家两组被试,边界处的声学线索包含6种条件,分别是:所有线索、停顿、边界前音节延长、音高重置、停顿+边界前音节延长、没有线索。实验中给被试听觉呈现这些句子,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听到的句子中是否包含一个内部边界。结果发现,相比非音乐家,音乐家在所有线索和停顿两种条件下能够识别出更多边界,而在没有线索的条件下则会识别出更少的边界。对具体的声学线索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相比于其他线索,停顿对于两组被试进行言语切分都很重要,对于音乐家尤其如此。所以,音乐经验能够提高人们对于边界感知的灵敏度,并影响边界识别中对于不同声学线索的依赖权重。还有研究者同时关注了音乐经验和言语经验对不熟悉言语切分的影响。研究中选取四组青少年被试,分别是单语非音乐家、双语非音乐家、单语音乐家和双语音乐家。实验中给四组被试呈现句法、音段信息相同但边界位置不同的法语配对句子,让被试判断这些句子听起来是否相同(参加实验的所有被试都未曾学习法语)。结果发现,相比单语非音乐家被试,其他三组被试的辨别力都更好。这表明,音乐经验和双语经验都促进了不熟悉言语的切分。此外,具有音乐经验的青少年在反应速度上更具优势。

  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研究。研究者以德语为实验材料,使用句子自然度判断任务,发现相比于非音乐家,音乐家在韵律边界处诱发了出现时间更晚、持续时间更短、波幅更小的CPS。这表明,音乐家可能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切分言语,因而对神经资源的需求更少。魏瑱以汉语为实验材料,采用韵律启动任务,发现音乐家和非音乐家识别汉语短句韵律边界时,在启动句子中两组被试所诱发的CPS波幅并无显著差异,而在目标句子中音乐家诱发了波幅更小的CPS。研究结果表明,音乐训练可以促进言语切分,音乐家产生了显著的韵律启动效应。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边界处的声学线索更敏感,加工启动句子时激活的切分模式更稳定,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加工或预期目标句子结构。在启动句子中,两组被试诱发的CPS没有差异,这与上述德语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研究材料的差异是一个可能的原因,前者采用语义合理的德语句子,后者采用包含歧义的汉语短语。歧义句语义加工难度可能较大,两组被试需要将更多的认知资源分配到语义加工中,导致他们在韵律边界加工上没有差异。

  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者分别从音乐和言语两个领域出发,发现音乐经验能够促进声音的切分。在此基础之上,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作出进一步推进。

  首先,目前音乐经验影响声音切分的研究还不多,期待更多研究在不同种类的音乐和言语中进行重复性验证。此外,现有研究均选取音乐家和非音乐家两组被试进行比较,难以得出音乐经验与声音切分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招募没有音乐经验的被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实验组被试开展一定时间的纵向音乐训练,从而为音乐经验促进音乐和言语切分提供更加坚实的证据。此外,在被试群体上也有待进一步拓展。除了成年人被试,音乐经验是否会影响儿童青少年以及老年人群体的声音切分,是否会影响具有音乐和言语加工障碍群体的声音切分,这些问题同样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

  其次,音乐经验对音乐和言语切分的影响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音乐或言语熟悉性是一个可能的因素。在语言领域,未来研究可以比较音乐经验对于母语和二语切分的影响及其机制是否有所不同,在音乐领域也可以进行类似探讨。此外,音乐学习的类型和年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学习声乐或器乐,以及学习不同种类的器乐,对于音乐和言语切分是否会产生不同影响,产生不同影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音乐学习时间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音乐和言语切分,这种影响作用是否存在关键期。未来可以尝试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和深入分析。

  最后,音乐经验促进音乐和言语切分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一般认为,音乐经验对于语言加工的促进作用,存在两种可能的内在机制。音乐经验或通过促进一般声音加工,或通过提高一般认知能力,从而促进语言加工。那么,音乐经验对于音乐和言语切分的促进作用,分别源于哪一种机制,或者两种机制各自占据多少权重,其中的神经机制又是怎样,这些问题仍有待考察。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音乐学习促进语言韵律加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19YYC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王晏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