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

2023-05-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自然科学要加强基础研究,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有力支撑。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础研究是一门学科中的核心。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而这些理论和方法正是来自于基础研究。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是数理化天地生,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教授看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首先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领航学科,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更能显示一个民族的创造性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成为解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实际上,西方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并不能科学解释中国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如果不创新经济学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我国经济不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如果不创新社会学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不可能较好地解决众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参事何星亮提出,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就是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是在研究国外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上提出来的。各国的社会和文化差异性导致各国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也各不相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最基本的是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在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及民族性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洪晓楠提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要融通三大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只有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根深叶茂。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洪晓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基点问题,有了这个基点,就明确了研究的指向。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其实,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本珍贵的典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历久弥坚,其长度和厚重犹如宇宙之烟波浩瀚。人类历史应该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历史的车轮就一直滚滚向前。人类想要长足发展,一定要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历史与实践相结合,才会研究出具有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优质学术成果。实践证明,没有任何学科能脱离历史经验而独立存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梁玉多研究员认为,历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基点,在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中,历史学是基础学科,不管哪一门学科的基础研究都离不开历史学,都要从历史学入手。

  认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百多年来,西方学术界提出过众多的理论,有许多理论直接用来指导实践。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十分注重吸收人文社会科学家提出的各种理论,并运用到现实的国际国内政治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在基础研究基础上形成的重要成果——理论或法则——具有解释、预测和指导的功能。如果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性研究的水平也就不可能提高。如果没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调查研究也就不可能深入。何星亮认为,加强基础研究,一是可以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推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二是可以更科学的解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三是可以更科学更准确地解释和提出解决当代我国各方面的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基础研究注重科学解释世界,应用研究注重运用理论研究成果积极改变世界。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基础研究可以为应用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和学理支撑,同样,应用研究也可以为基础研究提供实践路径和检验标准。基于此,洪晓楠提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可以相互促进、互为印证。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既符合学术研究自身规律,也体现了社会实践的要求。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实践发展、回应时代关切,在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

  梁玉多表示,与自然科学一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体也可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关系,但应用研究是建立在基础研究之上的,没有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很难有高质量的应用研究成果。

  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洪晓楠表示,加强基础研究,是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迫切要求,是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等的必由之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以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料,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各具特色的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资料,异彩纷呈,五光十色。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何星亮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树立自信、自尊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基础上,建构与西方不同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钟义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