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推进新时代文化自信

2023-02-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文化发展不仅扎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于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伟大复兴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提出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要努力实现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共同建设精神家园,让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刘志扬认为,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紧密相连的。铸牢的关键和目的是强调各民族共同发展,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研究的重大议题。民族研究者应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究和论证,这是民族研究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显著特征。在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包智明看来,立足新时代开展文化认同研究,应聚焦新时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基于最新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包智明表示,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群体中,随着人们对少数民族政策了解程度的增加,其对民族与国家文化认同感也逐渐增加。

  我国丰富的民族古籍资料显示出中华民族文明载体的厚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覃琮表示,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的古籍蕴藏丰富,记录了广西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用新时代的话语,从古籍中提炼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开拓祖国南疆、共同御敌于外、共同书写中华文化、共同创造中国历史、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故事,赋予其时代内涵,增强话语自主与创新意识,才能真正打造中华文化话语体系,切实发挥广西民族古籍的当代价值。

  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认为,我国深厚的文化根基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保障,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最大的底气。

  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创造出丰富的文化内容。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吴宗友透过传统社会中徽商群体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商业叙事,发现徽商在国家治理、精英文化发展、区域社会建设、科技进步、制度文明演进等诸多领域均作出积极的历史性贡献。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兆元考察文献和文物后发现,广西西南地区的端午凤舟竞渡传统十分古老,梧州地区的端午传统更能说明古代端午的由来,创造性地发展广西端午文化可让端午文化历久弥新。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摇篮,也是孕育传承中华文化的沃土。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发祥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实现物质上的富裕,还应达到精神上的富足。我们要围绕“农业+文化+旅游”模式,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立足本土农耕文化,保护乡村文化遗产,自觉认同本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包含了中国人民的深切愿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仅要汲取其蕴含的思想道德养分,还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地发挥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活力,进而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刘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