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环境治理支撑高校科技自立自强

2023-01-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奋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文化传承的高地,应始终站在推动科技进步的最前线。高校科研环境更是高科技人才成长的土壤和创新的源泉。因此,加强新时代高校科研环境治理,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同向发力的基础性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加强科研环境治理,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不断增强,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然而,新时代持续加强高校科研环境治理,仍然面临诸多难题。例如,从宏观层面看,如何处理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需求与高校自主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从中观层面看,如何处理好高校治理体系建设标准与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之间的矛盾;从微观层面看,如何处理好高校内部科研“快餐化”“泡沫化”“功利化”等倾向与“破五唯”和优化科研评价之间的矛盾。当前,我们亟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矛盾问题,实现高校科研环境的不断优化。

  高校科研环境治理应聚焦战略需求,引领“新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高校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构筑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健全科研机制、优化科研环境、配置科研资源,注重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持续为高校科技工作者营造“开放、积极、有序、共享、和谐、廉洁”的科研创新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科技人才。

  高校科研环境治理应围绕协同创新,凝聚“新动力”。要按照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理顺科学研究管理部门、院系所、科技企业、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通过“以治理促服务,以服务提质效,以质效建生态”,完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科研生态演进机制。积极引导“人”(科研工作者、科学研究管理者等)、“物”(实验室等科研实体)、“制度”(教育管理政策等)等构成要素参与协同治理,充分激活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力,优化科研环境治理,促进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校科研环境治理应立足现实,打造“新模式”。以科学理论为引领,围绕高校科研环境治理,坚持深化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从“硬性管理”转向“软性治理”。通过多主体、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引导科研系统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配合,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形成一定的自组织自适应结构,走向更加有序的协同治理,形成高校科研环境治理新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科研环境贡献“高校智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环境治理;科研环境;科技创新;高校科研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刘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