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译介增进文明互鉴

2023-0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离不开翻译质量的提升。1月13日,在中国外文局有关部门主办的“融通中外 译介中国”对外翻译与传播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翻译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大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不仅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新时代我国翻译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表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和重要渠道。对外翻译出版是让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的崇高事业。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给外文出版社的外国专家的回信精神,不断加强翻译机制、体制、人才、理念、作品等全方位建设,促进新时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新时代的中国。

  以融通中外的语言翻译和传播中国,是新时代对外翻译者亟须增强的专业能力,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黄友义提出,中国的国际传播就是要在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专业对外翻译队伍就相当于这座文化桥梁的工程师,建设成果越是宽阔平坦、结实牢固,沟通就越是顺畅。让世界听懂中国声音,对外翻译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让中国更好走向世界是新时代每一位翻译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科技部外国专家服务司副司长李昕表示,要进一步发挥好外国专家队伍在对外翻译出版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作品,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大批优秀外国专家在对外翻译出版和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也在以外国人的视角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英文版的英译文改稿专家。他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要让世界全面客观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推动中国优秀文化成果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过程中,翻译要始终坚持国家站位和国际表达相结合,既要突出文化外语作品中的中国思想,彰显文化外语作品中的中国价值,使用世界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又要培养一批胸怀祖国、业务精湛、融通中外的外语高端人才。与此同时,要巧用外力谋求合作,吸纳更多知华友华人士,构建中国文化外译的中外学术与情感共同体,切实解决中国文化外语成果出版中存在的“水土不服”以及文化隔阂问题,打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版权贸易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明互鉴的一种重要方式。版权贸易不但可以实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市场价值,还能推动文化的国际传播,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表示,未来,我们要扩大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贸易,开展版权的多元授权活动,打造中华文化、中国文学的海外知名品牌。要让更多优秀作品丰富中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增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力推动各领域各层面的中外交流。

  在黄友义看来,用融通中外的语言翻译和传播中国,就必须了解国际流行话语体系,真正做到了解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从事对外翻译工作,既需要不断查看英文字典,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字典里的用法并不完全等于当下读者的习惯表述,多多关注流行的鲜活用语。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国际人才和人脉资源,发掘和凝聚更多更好中外翻译家、汉学家。

关键词:文化;对外翻译;文明;交流;传播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宗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