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青年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治理体系

2023-01-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设立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目标,首次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对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均作出了部署。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经过发展,青年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了良性关系,相互促进、融合,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逻辑理路

陈思杭 丁佳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工作,明确要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国家发展进程中,青年始终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了清晰的逻辑理路。

  历史逻辑:从政治动员到思想引领,呈现自发自愿自主新特征。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端于政治动员。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建设迫在眉睫,对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出了迫切要求。此时,党和国家运用政治动员这一党的传统优势,发起了一系列义务运动,如爱国卫生运动、学雷锋运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等,极大调动了青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动员的双重驱动下,广大青年纷纷参与各类公益事业建设,推动了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初步融合。现存记录显示,最早的官方公益活动是成立于1955年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组织的志愿垦荒行动。此后,围绕社会治理重难点任务,全国又先后成立了各式各样的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效补充。总体而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党和国家围绕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通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政治动员手段,开展了一系列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但是,这一时期的青年志愿服务并不属于完全自愿性质,行政色彩较浓,存在被动参与、消极应付的现象,往往是以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冷冷清清的结局收场,青年个体未充分发挥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影响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可持续性及效果。

  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塑于思想引领。改革开放后,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逻辑逐步纠正了对政治动员的依赖,转而通过思想引领,促进青年志愿者自发自愿自主参与社会治理。同时,青年参与志愿服务逐步从义务运动向社区服务过渡,随后演变成全面融入社会治理的现代志愿行动。在此过程中,始终贯彻思想引领方针,使青年志愿者自发参与社会治理。第一,明确指导思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鲜明主题引领青年志愿者自发参与社会治理。第二,树立目标,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奋斗方向,引领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定,明确要求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制度化推进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方向指引。第三,弘扬青年志愿精神,引领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精神是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思想遵循。

  理论逻辑: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在社会管理视域下,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遵循的是行政主导理念,强调其是政府治理的延伸,实质上是代表社会行使公共权力。然而,现实中政府力量的有限性与社会治理的跨边界性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单纯依靠政府治理难以满足社会治理的多样性需求,便造成了政府失灵现象。进而,有学者提出,要依靠市场力量来弥合政府失灵的后果,由此提出了社会治理市场化的理论命题。市场化确实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治理效能,如通过购买服务和招投标等方式将一部分社会治理事务交由企业承担。然而单纯的市场化面临经济理性与公共理性的市场张力,产生了“搭便车”“公地悲剧”等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表明,社会治理难以依靠某种单一力量完成,这就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志愿服务组织以其多元主体、协商合作、开放包容的特点为青年等社会公众开辟了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志愿服务以其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特征,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社会治理需求,尽最大可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避免了政府力量有限和市场极端逐利等弊端导致的社会治理失效现象。这也推进了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由行政主导向政府主导、市场协同、社会参与等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转变。

  社会治理视域下,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遵循的是多元参与逻辑,旨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这就要求国家让渡一部分原先由政府独自承担的治理责任给各种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进而使其成为社会治理领域中国家治理和市场治理的有效补充,共同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治理面临新环境、新问题和新形势,如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深化改革期利益冲突加剧等,这些都要求积极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调节作用。青年一直是我国志愿服务的先锋队和主力军,青年志愿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团中央曾指出青年志愿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志愿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环节,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并提高青年参与度。通过构建政党及其青年组织、各级各类学校、企业、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吸引大中小学校青年学生和各领域社会青年积极参与,建构协商民主的对话渠道,发起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多样化志愿服务行动,逐步形成了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实践逻辑:从依靠青年到服务青年,搭建成人成长成才新平台。从发展历程看,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走过了从依靠青年到服务青年的实践转向。新中国成立后,青年一直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被赋予了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然而,在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青年主体性的现象,从工具理性视角出发,仅仅把青年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依靠力量,存在被动参与、形式化、同一化等现象。如扎堆组织青年参与交通秩序维护、爱国卫生运动等简单社会治理活动,导致了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认同度不高,本质上是忽视了青年的主体地位,更加忽视了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教育,存在重参与轻教育的倾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青年发展规划,赋予了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实践新的逻辑遵循,即不仅要依靠青年,更要成就青年,这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到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不强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在此过程中搭建青年成人成长成才新平台。在服务青年的导向下,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从关注青年的需求着手,呼吁并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青年发展,如青年“三下乡”志愿服务着力关注基层青少年发展问题,在支教、文化建设、心理辅导、文艺熏陶等具体服务中引领农村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乐观的思想态度,既促进了青年志愿服务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更观照现实境遇中的青年发展实际问题。新时代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要关注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自我发展问题,如饱和式竞争、内卷、阶层固化等现实问题。事实证明,依靠青年与服务青年两者并不矛盾,依靠青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青年发展,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2008年的抗震救灾、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新时代脱贫攻坚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或重要活动中,广大青年自发自愿,奋勇争先,艰苦奋斗,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青年逐步成长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充分说明了在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中,既要依靠青年,更要服务青年。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EGA19047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江大学学生工作处)

 

网格化管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以青年志愿服务为例

张夸夸 姜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网格化管理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此后,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揭示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性,也对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城镇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广大社区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格化平台,推进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当前,社区网格化管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改进青年志愿服务水平。

  筑牢服务意识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基层社区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推行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服务意识,社区网格化管理才能在助推青年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第一,社区网格化管理要贯彻落实党的理论方针。社区网格化管理要学习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志愿者管理的相关方针、管理条例、法律法规等,依据党的理论方针治理社区,切实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推进青年志愿服务。二是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要通过学习党史党章、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利用社区网格化平台治理社区,探索适合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发展、保障青年志愿服务的特色管理手段。三是社区网格化管理要注重对青年志愿者的思想引领。要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志愿岗位教育等形式,使青年志愿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贯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理念。

  加强责任意识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与党和国家战略密切联系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组织要自觉承担工作岗位职责,带头解决青年志愿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保障青年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

  第一,在志愿服务的准备阶段,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要对志愿者信息进行即时登记,梳理志愿服务信息,掌握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一手资料,并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网络平台公布志愿服务信息,做好志愿服务的协调工作、前期规划和物资准备,为志愿服务提供各项保障。第二,在服务阶段,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要主动承担辅助责任,及时解决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及时解决突发情况,充分发挥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作用。第三,在总结阶段,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要将志愿服务的视频、照片、群众评价等信息及时录入平台,及时总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平台造成的问题通过后台进行优化,由工作疏漏造成的问题做好经验备案,主动承担相关责任,让志愿者和志愿活动有据可依、有制可依。

  健全制度保障

  制度是保障工作运行的基础,平台是保障工作运行的根本工具。社区网格化管理要以制度完善为根本,以平台优化为依托,推进和保障青年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第一,在管理平台上开辟专门志愿服务板块。社区网格化管理要对志愿服务和志愿者进行专门管理,一方面要即时登记和发布志愿工作任务,对已进行的志愿活动进行记录,并依据出现的问题进行经验总结和平台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平台加强对志愿者的思想引领,配置志愿服务资源,对于特殊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平台推送等方式做好志愿者的技能培训。第二,要根据国家要求,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志愿服务管理方法。社区网格化管理要对志愿活动制定管理条例,发挥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服务性,合理安排志愿者人数和配置资源,避免造成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也要避免青年志愿者“好心办坏事”情况的发生。第三,要进行动态化管理。政府依靠平台整合社区志愿服务信息,构建“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体化集成系统,破除由社区之间数据平台不统一造成的“数据孤岛”现象。社区依据政府的综合性信息指导志愿工作,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时安排志愿工作并提供资源保障。针对常态化志愿服务,比如对高龄老人、残障人士、低龄儿童、困难群体在内的社区弱势群体的慰问关怀等,合理设置志愿者岗位,发布志愿工作任务,切实将志愿活动“做细”“做实”。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数字化赋能青年志愿服务和基层治理

高利芬 王华强

  青年志愿服务由青年人不断探索,由共青团组织持续推进,对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社会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数字技术改变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也重构了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基层组织需要改变传统的青年志愿服务形式,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青年志愿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信息管理和整合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的信息化、规范化运作。然而,当前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仍存在以下问题。

  青年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有待完善。首先,志愿服务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够全面,国内仍有很多志愿者团队未被收录在中国志愿服务网。其次,青年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不规范,重复注册和未登记注册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也是青年志愿者流动性大的原因之一。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志愿者反映,他们参与志愿服务后,相关平台仍然没有记录其志愿服务情况,这可能由志愿服务组织对青年志愿者缺乏引导、不同平台的记录标准不一致等所导致。

  青年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度不足。目前,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或团队较为松散,存在不少“信息孤岛”现象。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由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或团体承接,因此,志愿服务资源的碎片化和浪费现象时常发生。例如,同一个社区可能同时存在两个青年志愿团队,而某些社区需要志愿服务却没有对口的青年志愿团队。此外,一些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内部已经拥有了非常成熟的志愿者招募机制,但是,由于缺乏外部平台对招募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很多青年无法及时获得招募信息,也无法报名参加志愿活动。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度不足最终造成了资源浪费。

  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对象和范围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服务对象由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扩大到所有社区居民,范围由社会救助、支教等扩大到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领域,这些变化对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很多青年志愿者抱着热心公益事业的初衷参与基层志愿服务,大多数情况下,基层青年志愿者未经过专业的系统化培训,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至于提供的志愿服务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此外,大部分基层活动招募志愿者的时间比较短,这导致青年志愿者培训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甚至相当一部分青年志愿者在没有得到任何培训的情况下便开始从事志愿活动。

  青年志愿服务供需不匹配。在基层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两者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信息联系。当今社会对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技术指导、文化文艺、医疗保健等志愿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目前大部分基层志愿服务仍停留在社区的清洁卫生、资源节约、健康饮食、科学用药、生活照料等层面,而关于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技术指导等志愿服务的提供量仍显不足。

  推进服务精准化规范化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青年志愿服务可大幅提升服务效能,其优势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助推青年志愿服务个性化和精准化。基层组织可借助数字化技术建立居民信息需求库,据此,可以有效识别每个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以及社区中需要帮扶的重点对象,这有利于青年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此外,基层组织可以将居民的服务需求信息传至相关数字服务工具,这有利于将志愿服务资源精准匹配到各个社区。这些志愿者服务系统可以有效破解志愿服务失灵难题,进而提升青年志愿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助推青年志愿服务规范化。基层组织可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信息交互平台。该信息交互平台使基层青年志愿者可以准确地获取各种志愿服务需求,并结合自身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的志愿服务。同时,这种信息交互平台还可以为志愿者提供免费的线上培训机会,帮助志愿者加深对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注册该信息交互平台的志愿者们也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和做法。青年志愿者服务信息交互平台不仅有利于规范青年志愿者的服务行为,提高青年志愿者的专业性,也有利于提升基层志愿服务的质量。

  第三,有助于提高青年志愿者的自主性。传统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报名流程复杂,不利于青年志愿者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且不符合当代年轻群体的需求。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工具,有助于青年志愿者随时查看当地的各类志愿活动,并实现“一键报名”。因此,这种数字志愿服务工具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让更多的年轻人自主地参与到基层志愿服务中。

  数字化赋能策略

  利用数字工具记录青年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例如,一些数字工具可以准确地记录每位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次数,并且负责人可以根据青年志愿者的实际到岗情况在数字志愿服务工具上进行考勤,无故缺勤的志愿者会在数字工具上被扣除考勤分。此外,还可以在数字工具上设置服务质量评分系统和奖惩机制。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被服务者可以在系统中对志愿者进行打分和评价。最终,数字工具可以根据青年志愿者的考勤分数和评价分数自动计算出每位志愿者的综合服务积分,进而根据综合积分给每位志愿者匹配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其中,商家也可以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在数字工具上为青年志愿者提供礼品兑换的服务。例如,青年志愿者可以根据服务积分在数字志愿工具中兑换等值的奖品,商家再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发货。数字工具也可以自动统计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缺勤情况,当达到一定次数后,系统可以将该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黑名单,这种方式也有利于规范青年志愿者的行为。

  利用数字工具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志愿服务工具全面地展示志愿服务内容、地点、时间以及志愿者报名的剩余名额等信息。青年志愿者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和时间安排,选择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这样可以实现志愿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匹配。采用数字工具可以实现志愿者自动报名,这样既可以有效节省志愿服务组织者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防止发生志愿服务报名人数超过需求的情况。此外,通过数字工具,青年志愿者可以明确知晓哪些社区还有志愿服务需求,精准报名。

  利用数字工具服务青年志愿者。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志愿服务工具设立“志愿者交流”“志愿服务活动论坛”“志愿服务活动科普”等专区,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免费的在线培训服务。例如,开展居民健康饮食、防疫知识宣传、技术指导、医疗保健、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各种志愿服务主题的网络研讨会,让青年志愿者可以在线上接受培训。各类主题的研讨会不仅有利于青年志愿者学习和巩固一些传统志愿服务的要求,也可以帮助其掌握新型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青年志愿者的专业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工具建立风险提示和预防机制。例如,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前一天,数字工具可以向志愿者推送天气预报短信。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构成单元,其中,青年志愿服务是提升基层治理效果的重要举措。在数字化背景下,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能充分激发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主动性,促进青年志愿服务走向个性化、规范化和精准化,为志愿者、志愿活动组织者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志愿服务需求者带来更好的服务,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所以,从青年志愿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出发,数字化赋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一方面,数字化赋能可以实现青年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精准挖掘与匹配;另一方面,数字化赋能可以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交互应用,服务于环节优化、流程再造、目标管理等全过程,促进数字化从前沿技术到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与落地,进而提升青年志愿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

  (本文系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对科研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19Y03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