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中国国际关系的话语体系构建刍议

2022-08-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的知识体系,离不开话语体系的构建。话语体系是三大体系之一,是一个系统,是国际关系学术思想、学术理论的抽象性表达,也是国际关系理论概念范畴的体系性表现。

  为什么要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的话语体系

  第一,时代的要求。政治话语、外交话语虽然有其自身独立于学术话语的特征,但作为一个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国际关系学科的学术话语的支撑还是非常重要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有几个特点:一是中国崛起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二是中美之间结构性的竞争日趋激烈,三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非西方国家也在整体崛起。但是美国为了维持霸权地位,常常以一些学术话语来为自身外交服务,例如“修昔底德陷阱”、“债务陷阱”等等。中国如果不能建构自己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不利于顺利开展外交。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整体崛起,加上全球问题越来越复杂,国际社会也希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能够提出自己的全球治理方案,而这些方案背后需要有中国自主学术话语体系的支持。

  第二,传统的局限。从全球国际关系学术话语本身发展来看,目前占主导的是西方理论,但西方理论主要是建立在西方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的,而全球变局时代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像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因此,既有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力是有局限性的。虽然西方一直认为自己的理论和话语是普适的、普遍的,也曾希望通过全球化和现代化在全球推广和复制,但是这种自我认定的普遍性和事实存在的局限性存在无解的悖论。所以,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历史文明丰厚的遗产和新中国外交实践有必要上升到学理高度,构建自己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不断丰富对变局时代纷繁复杂国际问题的全球理论阐释力,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立足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中国的外交实践成果。例如,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通过民族国家之间权利、利益作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与西方话语体系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际秩序的看法是比较整体性的“天下”概念,虽然这个天下概念有其局限和不足,但是这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还是有其独特价值的,特别是在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地球村”的现实背景下,而且这也是与“和合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通的。

  第二,将中国外交实践中的外交话语学理化,上升为国际关系理论。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外交政策,通过“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来克服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文明冲突等问题,体现了中国全球化的主张,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理上提升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为中国外交提供更有力的学理支撑。

  第三,立足于学术对外开放,主要是在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对话中进行批判性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建构,一方面要体现主体性、自主性,另一方面,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特别要避免自我中心化。应该是以中国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经验对国际关系理论,包括全球治理实践作出贡献;应该是将一些对话中的批判性成果带回到国际学术界,这样才有助于避免自说自话,真正扩大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

  第四,坚持研究国外相关理论,扩大国际学术视野。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相关学术理论的引入和译介在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工作还要继续,但要改进。一方面是增强结合中国和非西方的经验加以批判性转化的学术自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扩大视野,注意吸收西方非主流学派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理论成果。我们对第三世界和非西方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识还比较薄弱,这方面也是需要关注的。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文根据“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与中国国际问题‘三大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学者发言整理,不代表本网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胡子轩)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