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中文教育迎来新机遇

2023-0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区域国别中文教育融合了“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中文教育”两个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各个国家和区域的中文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对提升中文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把握区域国别中文教育新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等机构主办的第七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年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吴应辉表示,高度重视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有助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可以通过不同国别的中文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的本土中文人才,助力中国文化在各国的传播。

  在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李宝贵看来,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是为更好地满足世界各国的中文学习需求而开展的跨学科、综合性宏观研究,其成果服务于中文国际传播,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和使用中文提供支持,为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的实践提供学术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际中文教育正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当前区域国别中文教育领域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新形势,亟须加快形成面向不同区域或国家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新论域,推进研究范式的更迭创新,为推动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加强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的论域与范式研究,将为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和传播理论提供学理支撑,为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的深入开展提供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论指导,进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领域,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需要开拓创新、深化路径。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编审梁宇认为,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要兼顾区域国别的特殊性和理论的普遍性,逐步建立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原创性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此外,要重视研究领域的智库性与学术性,促进二者协同发展。

  开辟区域国别中文教育新路径

  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阶段,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也生发出新的发展路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打造一支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队伍,着力培养中文“国别通”和“区域通”的人才。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添淼认为,教育离不开教师,推动中文教师发展是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新形势下,欧盟二语教师专业发展由专业化、模式化、制度化发展到了专业化、标准化、终身化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中文教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掌握教师发展规律和特征,构建系统而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模式。

  国际中文课程大纲是根据汉语教学的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大纲的制定是编写汉语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丁安琪表示,课程大纲能指导教材、教法与教师的本土化发展,从政策层面推动教材、教法、教师的本土化建设。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国际中文教育,课程大纲应从区域或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分析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和年龄特征,开发出特殊的区域国别中文课程大纲。

  区域国别中文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二语者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语音教学是外语学习或国际汉语学习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外语或国际汉语听说能力训练与培养的起点和开端。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马秋武以语音教学为例提出,外语或国际汉语的语音教学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语音学教学”。语音教学不同于语音学教学,其关注的重点在于语言的语音能力培养。因此,语言培训课程旨在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能力,不在于传授语言的语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切勿等量齐观。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王晏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