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企平:知彼才能知己——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的双向思考

2023-02-06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高峰论坛”圆满落幕。学界众多资深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举,擘画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

  今日推送的是我校外国语学院教授、浙江省外文学会会长殷企平教授的致辞。

  殷企平教授首先以杭州师范大学和个人的名义,对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表示衷心祝贺。殷教授引用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圣人马修·阿诺德在伊顿公学的演讲词“知彼才能知己,知己才能改错,改错才能获得拯救”,对区域国别视域下的文学研究展开论述。

 

  殷教授的发言聚焦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研究中做到知彼知己,二是如何讲好中国话语。他指出,讲好中国话语首先便要知彼,而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未来要开展的研究,也属于区域国别研究的范畴。中国学者在进行区域国别研究时,既要了解对象国,也要了解对象国是如何研究中国的。众所周知,区域国别研究起源于以法国学者白兰士为代表的区域地理学。二战后,区域国别研究在美国逐渐蓬勃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为应对来自苏联的外部威胁,美国的一些机构背靠政府和大型智囊团开始进行区域国别研究。其中,福特基金会是塑造美国区域研究的主导者之一。1950年,福特基金会设立著名的外国区域奖学金计划 (FAFP)。从1953年到1966年,该项目向美国34所大学提供了2.7亿美元用于区域和语言学研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美国于1957年颁布《国防教育法》,1965年该法更名为《高等教育法》,为大约125个以大学为基础的区域研究单位分配资金,设立奖学金等资助。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区域研究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与针对性。鉴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零和博弈游戏模式,我们应该辨别和洞察他们区域国别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策略。

  殷教授指出,与西方的区域国别研究不同,我们的研究目的不在于零和博弈,而在于“和而不同”。怀着这样良好的愿景与目标,我们应该如何“和而不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果从“知彼才能知己”的角度来思考,目前学界仍有深入研究的余地。中国学者应该深入思考,如何让众多关于中国的好故事真正落地,真正为包括西方社会在内所有其他国家所接受。这要求我们有必要研究中国故事接收土壤的问题。举例而言,由于受像特朗普之类政客的影响,西方人对于我们的中国故事和话语体系存在戒备和抵触心理。那么,如何让西方人认可我们的故事,真正接受我们“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价值观,就有赖于找到有效的话语策略。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如彭青龙教授所说的人类共同价值,抉发被西方政客所压制和淹没的人类共同价值,同时用西方人习惯与认同的话语、术语、概念与他们进行对接,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东西方的共通性。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提出“知彼才能知己”的阿诺德在西方文化当中是一位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虽然他并未使用俄国巴赫金提出的“对话原则”,但是他的许多思想也是在推崇巴赫金所说的“对话原则”或者“复调原则”,他持续宣传的一种生活,便是复调的哲学。此处的“复调”便可以理解为“和而不同”。这种思想源远流长且根深蒂固,最早可追溯至苏格拉底,他强调人和灵魂,认为人要与自己的思想、灵魂和内心不断进行对话,而这种对话被柏拉图描述为一种美丽的思维。他认为思维就是一种对话,人以自己内心对话而美丽。这个思想影响了德国浪漫主义运动,除歌德之外,赫尔德、洪堡都认可这一观点,都认为人需要进行不断反思,倾听生活中的不同声音,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理应互相尊重。

  虽然阿诺德不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之列,德国浪漫主义的“复调”思想却感染如阿诺德等一批人,从英国的浪漫主义派,到后来的维多利亚诗人、小说家和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他们都对现代性做出了相似的回应,都在生活、治学当中崇尚并遵循对话原则。我们甚至可以说,阿诺德在学养上是歌德的传人,阿诺德的思想又引导了巴赫金形成“对话原则”或者“复调原则”这一概念,这一原则后来进一步影响了德国的伽达默尔。

  殷教授进一步指出,西方文化中的“对话原则”源远流长且根深蒂固,借助这一原则能够使西方人放下戒备,在此基础上传播人类共同价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宣传”一词在中国为褒义,在西方却为贬义。我们需要先找到像“对话原则”这类的核心概念,让西方人先接受,再将其灌输到我们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为讲好中国故事开辟道路。因此,殷教授最后衷心期盼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在张帆教授的带领下,锐意进取,以新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