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体系”建设】国别区域研究类课程的中外对比方法

2023-0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别区域研究类课程的中外对比方法”是我对区域国别类课程改革、进化、更新的思考。

  首先需要明确讨论的背景。区域国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学科方向,也是一个交叉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学、国际政治、法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国际传播学等相关学科都有一定程度的参与,也有相当的贡献。我主要从外国语言文学,也就是外语学科角度进行探讨。外国语言文学分成五大研究方向,传统的方向是外国语言学和外国文学,后来衍生出了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研究、翻译学、区域国别研究的方向,尤其是国别区域研究也被称为区域国别研究,近些年又成为一级学科,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学科的发展其实是和专业建设紧密相关的。未来区域国别学科发展需要有这样一批新型人才,也就需要我们相关的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培养能够适应我们国家需要的区域国别人才。我的分享主要从外语学科专业改革的角度来进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了多所外国语院校,外语培养的历史比较悠久。此前主要是注重外语技能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技能型的专业。现在的人才培养又非常注重素养,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培养要求,所以就生发出新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区域国别课程应该在这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职能使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人才培养从以前的外语专业重点学语言变成不光懂语言而且要懂对象国国家,用通俗的话来说,以前我们培养的是语言学生,培养的是外语学生、外语通,现在培养的学生是综合满足“三位一体”需要的学生,需要成为对象国的对象国通,比如美国通、德国通、俄罗斯通等,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较能适合当今的需求。

  另外也需要注意到,我们国家相对于很多欧美国家来说,外国语院校数量过多。在欧美发达国家,整个国家外国语专门大学一般都是三所以内,大多数情况是作为二级学院放在综合性大学。这方面要注意避免同质化的倾向,更加需要创新外语类人才培养。

  外语专业里如何加入中外对比的内容促进区域国别类课程的建设? 

  第一方面要提升创新性。在外语类课程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里需要加入方向类课程,对于我们区域国别课程来说就要加入区域国别类课程,比如以俄语专业为例,低年级可以加入俄罗斯概况,高年级可以加入俄罗斯历史、斯拉夫国家研究等。这样在对对象国了解以后才能进行区域国别类课程的学习。我们国家传统外国语专业对于区域国别专业的培养还是不够的。现在,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国家需要了解对象国,需要为外语人才增加更多对象国知识课程。

  第二方面要注重高阶性。以前经常讲对象国的知识,现在我们在做区域国别类课程改革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中外的对比。很简单的一个实例,在对象国概况的课程里面,以前所讲的主要是国别的知识情况,以俄罗斯概况的课程来说,我们以前注重介绍俄罗斯的知识,现在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讲好中国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外语学生要讲中国故事当然要先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所以在外国区域国别课程中就要贯穿进去中国的情况。

  第三方面要注重从知识体系的构建向思想体系构建转化。以前教授的知识课、国情课都是一些知识类的东西,考试的时候很多也只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对论述不重视,学生论述和表达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所以我们要完成这两个转变。

  比如讲东斯拉夫人建立国家的时候,我们可以穿插中国的情况,一方面给学生历史的平行对比感,也有对于历史知识更多的立体感受,另外也增加学生自己的文化自信。东斯拉夫人建立第一个国家的时候,我们中国其实已经经历了商、春秋、战国、南北朝、隋唐,文化繁荣昌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自然增加了文化自信,未来在跟俄罗斯交流谈论历史的时候也会想到我们中国同一时期的事情。

  再比如,讲近代史的时候也谈到18、19世纪的俄国非常繁荣,文明高度发展,这其实是得益于17世纪末彼得一世的改革,为其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联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对比中国和俄罗斯的开放,对比一下中国和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此外,中国和俄罗斯有相同相似的传统节日,也有不同的节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很直观地感受到两国文化的相似和差异,能够感受到参与文化方面建设的幸福感。

  (本文系作者在浙江省区域国别学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研讨会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院揭牌仪式上的主旨报告,不代表本网观点。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晏清/整理)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邓潘祎)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