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数字技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2022-12-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际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历史发展脉络表明,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系统化的嵌套结构体系,是经济资源、公共服务、场域情境等结构性要素与各民族价值认同的深度融合过程。顺应新时代要求,以数字技术融入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促进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兼收并蓄,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助力加快推进数字化共建共享之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担的主体责任、共同的携手奋斗、共享的发展成果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区域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拓宽各民族经济互嵌的路径。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强“东数西算”工程等战略布局,加快农村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民族地区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上,将民族地区的资源、生态以及区位优势与东部地区的技术、市场和数字产业优势相结合,在各地区市场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开放、相互协调的有机市场体系,促进要素、资本及商品的良性循环,增强区域间经济活动关联的广度和深度,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共同利益联结机制。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将以高速泛在、集成互联、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治理、民生改进、人才培养、产业新业态各个方面,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步伐,促进生产要素城乡一体化配置,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标准化、集约化、一体化服务。在政府公共服务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各民族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数字技术嵌入政府服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有效全面采集、及时精准对接、动态回应和满足各民族群众的刚性类、精神类等多元需求。面向各族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难题,推动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深度发展,惠及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弥补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消除不平衡心理的增长点,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目标。

助力增强民族互嵌宽度与深度,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打牢面向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构建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的时代要求。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民族工作实现由线下开展转向“线上+线下”双向开展的转变;各民族共同生活、生产与学习的载体由传统的物理空间演化为“物理+网络”二元空间的转变。凭借数字技术的高流动性、低成本性、强渗透性,大大缩短了各民族之间的物理距离及心理距离,降低互嵌成本,促进各民族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交往交流交融。近乎无限的信息通道随时随地可及可用,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往方式、方法更加多样,交往频次更多,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快速化解民族互嵌社区的内部矛盾。数字化社会关系空间的拓展,牢固地凝合起“共同在场”的交往场景,提升民众社会参与的主体性,营造民族团结的实践场域。有声输入、语音转写、智能翻译等数字产品和服务突破语言文化交流障碍,打破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屏障,增强各民族独立自主参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技能,实现各民族从短期的信息调控转向长期的心态调适,促进各民族社会结构互嵌中的平等参与,拓展少数民族向上流动的渠道。数字化平台建设为舒缓紧张的民族情绪、畅通多元的公共利益诉求、解决实际的群众需求提供了便捷途径,有效防止民族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断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助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网络空间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凝心聚力的重要阵地,突出表现在价值选择由矛盾冲突到认可内化的过程。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的基本原则,在党的领导下,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打造更加多元、更具现场感的传播场景,构建主流化内容、主体化引导、平台化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系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基于新媒体平台建设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如借助政府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介,以图文、语音、视频等数字形式,向各族群众推送民族团结故事,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建设语言文字教学平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强化基层民族事务数字网格化管理,让党的民族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和寻常百姓家,通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生动、持久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共同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的分裂与渗透。将数字技术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保护、转化、创新之中,引导各族人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呈现兼收并蓄的文化创作特色,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通过文化展演彰显文化自信,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画卷。

 

  (张丽君,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巩蓉蓉,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