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2022-12-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传统,形成了我们的文化特色。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迎接当前国际社会各种挑战、在世界发展中与时俱进而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而我们的民族自强则必须以我们的民族文化为魂,只有深刻体悟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底蕴,才能为我们民族的社会共同体及命运共同体提供行稳致远的核心灵魂和精神动力,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根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使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具有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 (阅读原文)

 

 

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需要以正确的历史观思维来审视中华民族的缘起、走向与未来,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是坚持融汇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科学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准确看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与历史规律。 (阅读原文)

 

 

发挥好数字技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历史发展脉络表明,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系统化的嵌套结构体系,是经济资源、公共服务、场域情境等结构性要素与各民族价值认同的深度融合过程。顺应新时代要求,以数字技术融入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促进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兼收并蓄,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阅读原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与完善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基石,也是今后我国相当长时期民族研究的战略方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应当立足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破解法治保障中的难题,在中央主导下制定和实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法,建立和完善多元一体的法治保障模式。通过内力与外破相结合的形式,以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方式为重点,立足于立法工作、法律实施、效能评估、民族事务、普法宣传五个维度,探索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合适路径,为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及时有效的法治保障,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大的法治动力与活力。 (阅读原文)

 

 

以“大统战”思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大统战”思维在民族工作中的运用,其鲜明主题与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高度契合,二者有机统一。运用统战思维方法,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共识、争取人心的独特优势,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阅读原文)

 

 

以新时代古籍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古籍是中华民族记忆及其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宝库,它以自己的内蕴以及发展历程,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示了它的心路历程。这个宝库包括中国古代以经史子集四库为核心的学术体系及其知识系统的所有方向,体现了中国文明的知识及其思想的全方位进步,是中国乃至世界某些地区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承路径、集中展示的场所。对它的系统整理、保存与研究,有助于厘清保护中华文化及其命脉,展示中华民族发展史,呈现中华民族为本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奋斗史,而传承路径更一目了然。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学者排序不分先后)

 

  推荐阅读:

  【二十大·二十题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引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