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院长谈】马克思主义学院引领“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2-0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围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重要命题,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大思政课”的要求明确了目标任务,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大思政课”的“四梁八柱”。

 

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建设“大课堂”中的政治引领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发挥在“大课堂”建设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1.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上发挥政治引领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社会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是“大课堂”的重要场域。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思政课”格局,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机关、企业、社区、乡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借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学生关切,回应社会关切,把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为最生动的教材,不断增强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大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拓展思政课育人的渠道、质量和成效,让思政课与时代同频共振,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教育改革相适应上发挥政治引领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影响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世界格局演变,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勇立潮头,引领学生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领悟抽象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担负起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任,引领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认真钻研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运用新媒体、新媒介、新技术,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式,将符合马克思主义属性的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理念、新语言引入思政课堂,以学生为本,锻造思政“金课”,用“活”的方法把思政课讲深讲透,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搭建“大平台”中的目标引领

 

  “大平台”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升级和改造,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在“大平台”搭建中突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导向。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立德树人工程相衔接上发挥目标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当前,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对我国青年造成了深刻影响,思政课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思维,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程研究、社会实践等,统筹推进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守好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主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学生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为培育时代新人打好底色。

  2.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上发挥目标引领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各类专业课程中,不同学科蕴含的哲学内涵、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是讲好马克思主义道理的重要元素和内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要围绕立德树人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守好各自“一段渠”,种好各自“责任田”,实现思政课从“单课程”向“全课程”转变,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思政课教师以“手拉手”形式全程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理论宣讲、集体备课等,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解决课程思政“硬融入”现象,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赋能立德树人工程的圈层效应,构建融通互构、协同育人大格局,奋笔写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答卷。

 

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建好“大师资”中的价值引领

 

  办好“大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大先生”进而建好“大师资”,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教研科研相承接上发挥价值引领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彻底的理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思政课教师说服人的关键。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思政课建设要注重教学与教研科研协同发展,从教学中挖掘教研科研潜力,将教研科研反哺教学,实现彼此融通、相得益彰。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重视教学教研一体化建设,坚持走“教学出题目、教研做文章、研究成果进课堂”的实践路径,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全面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上发挥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时强调,思政课“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走深走实的根本路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思想政治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导向,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创新实践教学,把握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统一,通过新媒体技术平台收集学生关切的热点问题,并把这些热点问题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带领学生躬身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理论、学习理论、检验理论,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总之,善用“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论断和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做表率,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讲好契合时代呼唤、适应实践要求和满足社会期待的“大思政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精准与协同:高校思政课‘四史’教育体系优化和实践”(2021SJGLX9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关键词:大思政课;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