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院长谈】思政课教师讲好道理的三维视野构筑

2022-07-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也即在于教师能否讲好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职责使命,也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高标准高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思政课教师能否构筑起博专兼备知识视野、中西贯通的国际视野、纵横连接的历史视野,对于讲好道理至关重要。

 

思政课教师讲好道理应有博专兼备的知识视野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拥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思政课在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包含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既呈现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集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既呈现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也涉及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阶段多领域,从而也是多学科的知识集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呈现整体性的历史选择,也是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所带来的百年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不断变革的知识集成。《思想道德与法治》既呈现整体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三观体系,也是教育、伦理、法律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集成等等。

  因此,任何一位思政课教师,不管是承担多门课的教学任务,还是只承担一门课的教学任务,都必须在一定意义上是“杂家”,是“全科医生”,能够建构广博、系统、贯通的知识体系,建构具有洞察力的知识视野;同时又必须在一个特定学科成为具有精深知识的专家,拥有深度思考和创新见解的能力。在这样一种广度与深度兼具的知识视野中,思政课教师必定就可以做到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时,不会是强词夺理,而是以理服人,赢得学生的衷心佩服、真心信服。

 

 

思政课教师讲好道理应有中西贯通的国际视野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从来不是故步自封的说教,而是体现强烈的世界性。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具有国际视野,不能贯通中西之优劣短长,只是就文本谈文本、或者单向论定对错的话,就一定讲不好思政课,讲不好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生动故事和深刻道理,传达不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真正价值意蕴。

  国际视野基于历史演进。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所处地位却与战败国无二。在列强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中国的权益再遭践踏,列强在华特权不能取消,战败国德国在山东半岛的利权竟也无法收归中国,新贵日本虎视眈眈意欲染指。令西方人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的傲慢与贪婪,导致中国一代知识分子集体的思想转向,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五四运动因此爆发。欧风美雨成为镜花水月,十月革命推动“以俄为师”,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一直就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对于国际潮流的深刻把握。

  国际视野立足现实表现。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遥遥领先,面向世界的“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斐然,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接踵而至,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世界和平的重要维护者。中国共产党也因此成为世界性的伟大政党。

  国际视野体现道路选择。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胜利,到“红旗漫卷”。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时间颜色革命甚嚣尘上,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纵使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旧“风景这边独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对数百年来两制之争、百年来中西之辨、30年多来历史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国际视野在于未来愿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经济建设上强调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政治建设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文化建设上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强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外交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思政课教师讲好道理应有纵横连接的历史视野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任何繁琐的逻辑论证、艰难的理论灌输,如果能够合理地置于必然选择的历史进程中,所谓的“繁琐”与“艰难”就会被最大程度消解。因此,思政课教师无论任教的是哪门课程,要想讲好道理,具备深刻的历史视野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历史视野首先在于对于中国自身纵向历史进程及其必然性的把握。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众多政派粉墨登场,却总是不得法、不长进。历史证明,能够及时把握时代脉搏、且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是中国共产党。就在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驾驭时代潮流的历史进程,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时代斗争也如同浩荡长江,不可逆地奔向一片广阔。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出党百年奋斗这篇大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最关键的就在于把握清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把握,落脚到思政课总体立论基点,也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建构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要把握中国与世界历史的横向比较,应以大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中西文明史此消彼长的复杂进程,并为解释现实问题提供历史智慧。在近代以前的千年甚至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华夏文化绵延不绝;到了近代,欧洲众多国家次第崛起,在不同时期战端频开、各领风骚;在19世纪的大多数时候,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成就史无前例的“日不落”霸业,曾经强盛的中国却以被掠夺者的身份被陪衬、裹挟在西方体系中;此后中国一直遍学东西、苦苦挣扎、竭力追赶;到21世纪,中华崛起浩浩之势不可挡。以中西比较的大历史观之,中国的落后只是近现代的一个多世纪而已。此前的数千年,中华文明在大多数时期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预期。

  简言之,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余金金)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