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促进共同富裕

2022-12-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领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国力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在全国总体发展已经进入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如何缩小地区和群体差距,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战略课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愿景使命和战略目标来说,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是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领导人民继续奋斗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除此之外,必须依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其中,创新是第一动力,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创新的核心引擎功能,全面激活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创新创业潜能。当前,我国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逐步完善。围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要实现创新创业活动应向更高水平跃升,必须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创新创业运行机制,为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提供良好环境氛围。

  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从根本上讲,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我国已经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宏观背景下,共同富裕不仅仅只是“富裕”,而且还是“普遍富裕”“共同富裕”,是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更离不开较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保障水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并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是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由此可见,贫穷绝对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财富不断丰富发达起来,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需要从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手。如何强化创新第一动力?这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需求导向,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在这一过程中,推动创新创业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发展,是培育和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核心路径。创新创业主体充分聚集,运用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创造创新成果,并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不仅能实现创新创业的市场和社会价值,而且也能实现创新创业主体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市场机会的同时,提高自身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收入水平和财富总量。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国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改善自身收入状况、实现富裕的机会和路径。

  近年来,我国掀起的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热潮表明,许多创新创业者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不仅自己实现了富裕,而且也帮助共同参与创新创业的群体实现了富裕。总之,创业是培育和强化创新重要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力跃升的重要路径,也是通过创新创业成果收益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不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国不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在生态主体要素、生态系统功能、运行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创新创业实践需求蓬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带动就业持续增长,引领科技自立自强,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首先,创新创业主体(包括创新型企业和创客、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部门等)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力军和活力源泉,对于创新创业发展水平和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多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制定和调整各种政策,优化创新创业氛围,加大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特别是着力培育和引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未来,在提升创新创业主体数量和质量,以及培育和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主体等方面还需持续发力,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间的差距。

  其次,创新创业政策是引导和规范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和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强有力的政策实施是发挥创新创业政策效力的基本前提。为了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双创”发展,我国各级各地制定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功能的政策,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目前,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类政策之间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协同性等问题。应促进各层级、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制定的创新创业政策形成一个有机契合的整体,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效能,充分发挥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和促进功能。切实推进如信贷优惠、人才引进补贴、创新创业项目评选、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创业政策落地见效。

  再次,产学研合作是现代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主流模式,也是科技、经济和教育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对于起步阶段的创新者和初创型企业来说,自身缺乏足够的研发资金、平台和实力,借助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平台及其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是较为现实的选择。面对各创新型企业和创业人员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中对产学研合作的迫切需求,应大力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出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运作,实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畅通创新创业主体产学研合作,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创新创业活动实施的规模和绩效,进而彰显其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共同富裕的对策

  创新创业生态是创新创业活动实施的土壤,为其提供必需的资源要素、能量动力及文化养分,对创新创业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积极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充分依靠和发挥创新创业的带动功能,显得至关重要,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是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创新创业绩效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大量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主体。紧盯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出台精准有效的引导和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平台和服务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增加高水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增强其创新创业意愿,稳定其创新创业预期,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构建以高端产业为群落、创新创业平台为沃土、创新创业人才为种苗、创新创业企业为物种、创新创业资金为活水、创新创业政策为阳光,创新融通共生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第二,持续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高标准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企业研发中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构建原始创新战略力量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促使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在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中不断产生创新创业灵感,拓展创新创业思路,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业,促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强化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差异化金融支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引领倡导创新创业观念,使创新创业价值观深入人心。精心打造创新创业赛事体系,广泛动员、引导和帮助创新创业主体积极参赛,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政策体系。针对创新创业实际困境,加快调整和完善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政策对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功能,推动创新创业活动提档升级。做好政策研究,畅通政策链条,强化政策集成,对现有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和反馈。针对创新创业面临的新变化、新趋势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更好满足创新创业主体对政策的诉求。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指导下,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为创新创业主体投资兴业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优良环境。

  经历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站在了新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成为新的时代愿景和战略使命。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创新创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唯有积极营造和不断优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更大程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绩效,才能真正依靠创新创业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企业战略环境调适与企业环境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9JHQ092)、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建设全球创新之都背景下进一步促进深圳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B017)、武汉大学2021年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管理经济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关键词:创新创业生态;共同富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