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学术追求和责任担当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重要论述

2022-05-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进一步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起身上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问题研究伴随民族复兴进程成为“显学”,对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贡献更加关键。这是一个呼唤国际问题研究大师的时代。国际问题研究者更须立足“两个大局”,回答好时代命题,在研究解决事关中国对外战略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这也是新时代中国国际问题学人应有的学术追求和责任担当。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国际问题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国际问题研究有着极强的政治性、政策性,研究者的意识形态、基本立场、价值观念对研究成果具有导向性影响。

  新时代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者,必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和思想指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始终将维护好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研究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必当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的国际问题研究铸牢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

  新时代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者,要努力在研究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我们开展国际问题研究,更要坚定以服务中华民族复兴为使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目标,沿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条主线展开学术研究的思想和逻辑。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为国为民述学立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国际问题研究是以回答国家对外战略和外交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经世致用的学问,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政策调研,都应坚持问题导向,不建空中楼阁。

  新时代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者,更应胸怀“国之大者”,善于发现各种现实和潜在问题,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为学术己任。在研究中,我们要将学理意义上的“困惑”和“追问”同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国际问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全球挑战,准确判断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善于总结国际关系的演进规律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大势。

  新时代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者,更要注重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建言资政、服务社会的能力。当前,各类国际问题纷繁复杂,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旧挑战交织叠加,正是需要国际问题研究者施展平生抱负的时代。我们更应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为服务中国外交不断爬坡过坎、服务伟大复兴贡献心力。

  三是秉持世界胸怀,回答好人类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既要强调中国特色,更要展现世界胸怀。在国际形势动荡变革加速演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的背景下,国际问题研究不仅要回答中国面临的问题,也要回答人类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为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贡献中国学人的智慧和声音。

  新时代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者,更要有胸怀天下的使命感,关怀全人类共同命运,坚持大历史观和全球史观,围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当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实现普遍安全、携手战胜疫情、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相互交织激荡,更需要中国贡献智慧方案、提供公共产品。国际问题学人更要肩负起学术责任担当,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人类进步事业立说、为人类共同命运治学。

  四是扎根中国智慧,让世界认识“学术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国际问题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面,是新时代中国最受世界关注的学术领域,更应在这方面发挥先导作用。

  新时代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者,要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让世界认识“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文齐)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