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大纲》

2022-10-26 来源:人民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大纲

  书号:978-7-01-022560-9

  作者:高培勇 主编 刘霞辉 袁富华 副主编

  定价:82.00元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特色亮点】

  聚焦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学研究要以此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且要以此为立足点———站立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植根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语境,依赖于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契合的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从事经济学研究。本书围绕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上研究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全书共分十章,从高质量发展的由来、必然性入手,分析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调整资源配置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产业体系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国家创新系统演变与高质量转型,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质量与数量增长的再平衡,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发展,全球视角的高质量城市化,对外开放中的价值链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制度韧性与包容性发展,是一本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学术领域以财政经济学为主。

  刘霞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多篇。主要著作有:《改革年代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中国经济增长前沿》等。

  袁富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著作有:《增长、结构与转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探索》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著作。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于这样一种事关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本书旨在从理论研究的立场,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先后进入讨论视野的问题有:高质量发展的由来、客观性及意义,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调整资源配置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产业体系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国家创新系统演变与高质量转型,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质量与数量增长的再平衡,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发展,全球视角的高质量城市化,对外开放中的价值链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制度韧性与包容性发展等。

  本书适合经济理论工作者、党政干部、企业家以及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其他方面人士阅读。    

【目录】

  第一章 高质量发展的由来、必然性及意义 1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2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12

  第三节 发展模式多样性与比较 15

  第四节 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 18 

  第二章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25

  第一节 发展模式多样性与经济绩效 27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36

  第三节 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结构现代化 51 

  第三章 调整资源配置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62

  第一节 高速增长阶段的资源配置体系和国民经济循环:构成与特征 63

  第二节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循环“不畅”之处与结构问题 71

  第三节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 84 

  第四章 产业体系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90

  第一节 产业体系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91

  第二节 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 99

  第三节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106 

  第五章 国家创新系统演变与高质量转型 113

  第一节 工业化时期国家创新系统的特征、挑战 114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时期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构件128

  第三节 高质量发展时期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133 

  第六章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质量与数量增长的再平衡 144

  第一节 城市化与人口增长模式:欧洲、美国、东亚 145

  第二节 从人口高增长到低度均衡路径的补偿性增长:一个理论框架 155

  第三节 人口数量还是人口质量?中国问题的反思 163 

  第七章 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发展 173

  第一节 人力资本结构特征的国际比较 175

  第二节 中国人力资本行业分布及配置效率 183

  第三节 城市化阶段人力资本升级与知识消费 187 

  第八章 全球视角的高质量城市化 193

  第一节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展望 193

  第二节 城市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生产、消费、创新与福利 196

  第三节 推动中国高质量城市化的公共政策取向 200  

  第九章 对外开放中的价值链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220

  第一节 价值链分工模式下的特征事实 221

  第二节 价值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226

  第三节 中国参与价值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32

  第十章 制度韧性与包容性发展 244

  第一节 经济学视野下的制度韧性 245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阶段的制度韧性 251

  第三节 工业化后期的经济社会挑战 260

  第四节 制度韧性要求包容性发展 267

  第五节 包容性发展的制度要求 272

  参考文献    

【导 言】  

  读者眼前的这本《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大纲》是一本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著作。立足于从理论研究而非政策解读的立场讨论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并且,旨在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分析框架而非就其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或某一环节做专题性的分析,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这绝对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它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同步发生、与全面深化改革相互交织,同新发展理念的确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捆绑在一起,其影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牵动理念、思想、战略调整以及立场、观点、方法变化,无异于一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时代变革。

  高质量发展,实质上就是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增速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也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有多少”“好不好”“优不优”。发生在经济发展上的这一阶段性变化,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之所以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就在于指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倘若社会主要矛盾依旧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质量和效益便不可能替代规模和增速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倘若没有由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经济发展也就不可能从“有没有”“有多少”转向“好不好”“优不优”。所以,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

  高质量发展,实质上就是要坚持契合美好生活需要而非单纯物质文化需要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也就是要全面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作出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就在于实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五位一体”改革联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倘若依旧局限于单一经济视野讨论发展问题,便不可能举起契合美好生活需要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旗帜,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也不可能建立在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倘若没有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向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变,通过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无从谈起。所以,高质量发展,就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围绕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而全面深化改革。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阶段的变化,自然要伴之以发展理念的变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理念,大不相同于引领高速增长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所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在于强调新发展理念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倘若依旧固守适应于高速增长阶段的旧发展理念,便不可能调整、纠正、摒弃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做法。倘若不能将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就不可能使各方面形成合力,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所以,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紧紧牵住新发展理念这个“牛鼻子”,把注意力集中到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上来。

  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肯定有所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自然要伴之以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主线的调整。2015年11月,党中央之所以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在于将其作为一条居于主导地位、统领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注重以改革办法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倘若没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形成,便不可能更多采用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倘若离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需求管理的颠覆性调整和方向性改变,便不可能以改善供给侧结构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所以,高质量发展,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推动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以及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上来。

  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国民经济体系支撑。国家强,国民经济体系必须强。党的十九大之所以作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就在于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倘若不能实现由中低端产业为主转向中高端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型,就不可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更为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倘若不能实现由传统动能当家转为新动能崛起的动能转换,就不可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所以,高质量发展,就是建立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上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全力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个基础工程,把注意力集中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上来。

  这样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时代变革,意味着什么?身处这样一场时代变革之中,我们又该重点做些什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使命,绝非一句空话。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变化了,不仅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实践要跟着变,支撑和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理论也得跟着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不仅要回答一系列全新的实践命题,而且要回答一系列全新的理论命题。相对而言,理论层面的变化和理论命题的回答更具有基础性,意义更为重要。

  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保持理论的与时俱进状态,系理论本身所须具有的基本品质。因为,所谓理论,无非是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知识的系统结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从客观实际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什么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

  面对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只有让理论跟上实践变化的进程,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认识到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全新、使命全新,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以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

  可以这样讲,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集中体现在其所赖以支撑和支持的学理和方法论层面。没有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离开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精确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便可能如没有根基的浮萍随波逐流。

  回溯一下我们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所走出的理论思维与实践操作轨迹,就会十分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当前的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障碍,莫过于“惯性思维”。其关键之举,也莫过于告别“惯性思维”。告别“惯性思维”的根本途径,又在于构建起契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

  在理论思维上,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虽然主观上清楚实现理论创新、转换思维方式势在必行,也深知须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上与时俱进,但毕竟当年所经历的经济学训练和此后所沿用的经济分析方法,均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理论体系。对于围绕增速“快”而形成的那一套传统的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已经烂熟于心,可谓根深蒂固。对于围绕质量“好”所需要的全新的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则尚在建构之中,可谓相对陌生。受此影响,走得平顺时,尚可有意识地做高质量发展的文章,主动按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分析经济形势、建言经济政策。稍遇沟沟坎坎,便有可能意乱情迷,慌不择路,下意识地重操旧理念、旧思想、旧战略,不由自主地掉入“惯性思维”的陷阱。

  由于行路平顺和遇有沟坎相互交替终系规律所在,其结果,虽然嘴上常喊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口号,内心深处却不免夹杂或涌动高速增长的思维。因在新旧理论之间左右摇摆、飘忽不定而偏离高质量发展轨道,致使误判形势、错开药方,甚至重蹈高速增长覆辙,操用老办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现象和情形一再发生、屡屡再现。

  在实践操作中,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虽然主观上明白实现实践创新、转换思路和套路箭在弦上,也深知须调整和纠正不适应、不适合高质量发展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但毕竟当年所见证的经济发展历程和此后所沿袭的经济发展样板,均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对于围绕增速“快”而形成的那一套传统的粗放型做法,已经深入骨髓,可谓熟门熟路。对于围绕质量“好”所需要的新方法、新实践,则尚在探索之中,可谓大局初定。受此影响,风平浪静时,尚能有意识地讲究高质量发展,主动按照新思路、新套路指导经济发展实践,克服路径依赖。一遇风吹草动,便有可能“叶公好龙”,手忙脚乱,下意识地重操老思路、老套路,不由自主地跑回 “惯性思维 ”的老路。

  由于风平浪静和风吹草动均为常态,其结果,虽然做了不少工作,有时做得还很辛苦,但难免不得要领、疲于应付。因在新旧实践之间左右摇摆、飘忽不定而偏离高质量发展轨道,致使不对路子的举动时有发生,甚至重蹈高速增长覆辙,搞出一些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的事情来。毫无疑问,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上,我们需要经历并完成一个从“有意识”到“下意识”的理论和实践转变过程。只有从“有意识”走向“下意识”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告别“惯性思维”,方可以避免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决策和行为,才可能脑子和身子一起走进高质量发展阶段。

  更毫无疑问,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上,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的蜕变和理论的创新。用什么样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来引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决定高质量发展成效的核心和根本。只有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构建起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方可以从根本上划清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增长之间的界限,才可能真正把脚踏在通向高质量发展的路上。

  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临诸多新的变化的背景下,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正是出于上述的种种考虑,在全面梳理文献、深入调查研究且仔细加以鉴别的基础上,我们写了这样一本书。各章的写作分工是:第一章:李兆辰;第二章:高培勇、袁富华、胡怀国和刘霞辉;第三章:王钰;第四章:陆江源;第五章:张鹏;第六章:袁富华、张平和楠玉;第七章:楠玉;第八章:付敏杰;第九章:张小溪;第十章:陆明涛。全书由高培勇主编,刘霞辉、袁富华任副主编。

  我们自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题。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更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并非易事,而且可能要经历一个极其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就此而言,本书所做的工作,只是尝试性的,也只是迈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步,权作抛砖引玉之举。

  我们静候来自广大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高培勇

  2020年8月5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