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也是增收和就业的基础。
关键词:制造业;天津;发展态势;报刊;资产回报率
作者简介: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也是增收和就业的基础。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叠加“结构调整”的发展阶段,制造业部门出现了普遍的营收能力下滑的现象。近期热议的制造业税负问题,之所以引起政府、业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资产回报率的下滑,企业对税负成本的“痛感”增加,另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和学界对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度关注。
一 我国制造业出现结构性分化的特征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受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速回调的周期性影响,外需拉动力明显下滑,使我国制造业表现出产能过剩、资产回报率下滑的阶段性特征。2009年至2016年间,我国制造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60%左右,同时,资产回报率出现了大幅下滑。上市公司的情况略好,近8年来,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稳定在40%左右的水平,但资产回报率下滑明显,相比2009—2012年平均10%左右的水平,2016年已下降到5%左右的水平。这与经济增速下滑的总体特征是吻合的。
从企业的规模结构和行业结构来看,有升有降的分化特征较为明显。根据2013—2016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分析,其一,创新成长型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平均达到9%左右的水平,明显高于传统企业;负债水平方面,创新成长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30%左右,明显低于传统企业。这与制造业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阶段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其二,从分行业的数据比较来看,高新技术类各行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处于8%-10%区间,明显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石化、冶金、造纸等重化工业的企业营收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阶段性的大面积亏损(如化纤行业),这类行业税负较重,加上受国际价格波动、贸易条件改变的影响,未来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的纺织业、食品行业、服装行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普遍面临人工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的境况,资产回报率也明显下滑,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回报率甚至不足5%。
二 我国制造业的基本发展趋势
客观上讲,目前我国制造业出现的结构性分化特征,既是全球分工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现阶段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借助和吸收了全球化的红利,尤其是二十一世纪初期加入WTO后,我国开始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借助要素成本优势,迅速成为全球范围内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但总体而言,这种快速增长的制造业繁荣背后,是“大而不强”、分工地位较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本质上属于“要素数量驱动型”的增长,资源、能源消耗系数和环境损耗过大,难以持续。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这一模式的问题逐渐显现,加上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用工难”“用工荒”,东部地区的制造业用工成本上升,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至2013年已普遍面临生存困境,开始发生转移的现象。全球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全球分工格局的深度调整,而面对这一变化,我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是向“创新驱动”的全面转型升级。尤其对东部地区而言,制造业向技术领先和产业链高端化的转型,既是我国制造业内在布局变动的客观要求,也是应对西方发达经济体“工业4.0”“再制造业化”的应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