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锐评】加强新时代青年文科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2022-05-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对“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总体性规划。《规划》提出,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同时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培养青年学术生力军事关中国学术的高质量发展

  毫无疑问,学术的生产主要依赖大学和专门研究机构,而这两类性质的单位,生产的主体始终是中青年。近年来,文科学术研究主体和培养主体也快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绝大多数参与者是没有走出校门,而直接步步台阶、环环相扣,按照学制输送出来的年轻人。一般来讲,35岁至55岁是文科研究者的学术黄金期,这一时期出产成果的质和量,关系到研究者的学术地位和声誉。而一步不停歇到博士毕业的文科研究者大概在28岁左右,有的读完博士后,大概年龄在30岁左右,距离35岁左右的学术高产期,还有几年的蓄势期。但蓄势期又同时伴随着学者人生的重要判断和抉择,如结婚、购房、生育等等。因此,青年学术生力军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事关中国学术的高质量发展、走出去、交流成效等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相比于自然科学,有自身的发展条件和逻辑轨道,其中的代际传承非常重要,也就是不可忽视的“师门”的问题。自五四运动以来,绝大多数人文学科均保持了良好的“门派”传承体系,形成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领域中被称之为“大师”“泰斗”“鼻祖”“剑客”的学者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资源宝库和学术研究标杆。一个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开创之功的学者,并且助力其形成自己的“门派”和“流派”,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是其具有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审视文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人本身和人类群体之间的学问,需要有较强的涉入感和沉浸式体验,对于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是拒斥的。纵观当下的文科教育,对于文科生文学素养提升的关注度不足。很多文科生的文字功底不强、文字表达不佳、人文精神缺失,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过于功利化的阅读且阅读量匮乏、思辨能力减弱、练笔机会较少等。还有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史哲基础不牢固”的问题,有方法而无思想、单纯“炫技”的问题严重,一些研究者的文献阅读量不够,机械化的技术化的文献“踩点”和“择要”能力很强,缺乏长时间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浸润,难以形成知识体系之间的有效汇通。有的仅知道自己所在领域的局部知识和信息,平时的学术信息接触习惯仅限于一两个领域,接触的同行也是小圈子的,很少做比较大开大合的沟通,这种“固守”无法通向“大格局”和“大视野”。人才培养路径的趋同化,致使一些青年研究者出现了共性问题,文科人才培养出现了多重危机,文科学术的根本道统问题也会随之深受影响。

  此外,学术发展的内部环境对于人才培养也尤为重要。当前,很多大学内部文科专业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一些跨学科之间不能很好地交流意识和融通观念,学科的“度量”不大,“气象”偏小,内耗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既无法借力相邻学科和相似学科资源,也无法协调好学科内部资源,更谈不上与跨门类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互融,严重影响了青年文科研究者的成长。因此,“大文科”的理念实施,就是要破除这些由于利益固化和阵营硬化带来的弊端,让青年文科研究者把握好学科根本精神,认清学科本质属性。

  传承中国学术的“大格局”与“大视野”

  西式分科之学生长于中华大地上,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和学术道统,必须用中国化的方式来表达。在如今的“快”时代下,各种指标、任务量、绩效等,促生了很多快速生产的成果。文科的学术生产,隐蔽性较强,甚至很多是一个人的“事业”,既不需要合作伙伴,整个研究过程也不声不响,只需坐住冷板凳即可。研究者可以运用新兴技术,方便快捷地收集信息,进行复制、粘贴、改写、查重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技术带来的造术语、无修辞、缺文采等读来“味同嚼蜡”的异化现象。中国学术的“大格局”与“大视野”需要由青年学术生力军传承下去,传播开来,通向四海。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年轻学者的外语水平普遍提升,文化自信显著提升,国际视野整体呈现高于前代的水平。如果能够厚植思想、深耕道统,不断培养学术领地意识和高地意识,将人本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上,相信将有更多的学术作品能够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和“一言以蔽之”的通透感。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青年文科研究人才;人才队伍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闫琪)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