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书评】“阿拉伯之春”后西亚北非六国国家重建中的张力关系

2023-01-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0年开始于突尼斯的“阿拉伯之春”迅速波及中东诸国,其中,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也门、巴林、叙利亚六国局势动荡,影响最为明显。如今,这些国家中的半数国家依然没有恢复秩序,已经恢复秩序的国家也面临着国家重建等重大问题。西北政法大学张金平教授的著作——《三重张力与国家重建:以西亚北非六国为例》一书,将物理学中的张力关系作为一种研究分析方法,从六国国内社会、政治力量、国际社会等内外部张力出发,从国际局势演变、政治经济转型、重大社会与安全问题等视角,系统梳理了西亚北非六国“张力关系”的脉络内涵,并前瞻性地就“阿拉伯之春”后如何推动解决国家与社会发展、国家重建等重大命题进行了研究。

  “阿拉伯之春”中六国张力关系的多层次性 

  本书认为,张力关系存在于社会与政治生活中,社会与政治事件形成的拉力与牵引力在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内部的各个层面形成了张力,内部张力又直接作用于外在事件的发展演化。从国内层面来看,本书中的张力关系主要包括了六国社会、政治力量的张力关系、社会与政治事件具有的拉力与牵引力以及国际局势中的张力关系。在六国动荡的爆发、政局的演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三个层面的张力关系都形成了拉力与牵引力,并作用于主要事件,推动各国局势的演变与发展。

  同时,三个层次的张力关系相互影响与作用。政治张力关系对六国政治转型与重建的影响最为直接,是推动各国局势发展的主导张力关系;社会张力关系是政治张力关系的基础,并从根本上影响政治张力关系;国际张力关系体现了国际因素对各国的影响与各国对国际社会的反作用力。

   三个层面张力关系在六国的具体表现 

  “阿拉伯之春”中,各层面的张力关系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六国的社会张力关系主要表现为民生需求增加、(民众)对社会经济与发展的需求增加等,这些不断增加的需求与现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使民众产生了心理上的巨大鸿沟,民众与政治精英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未能有效缓解。在这种矛盾和对立中,各国涌现出一些具有突出特点的社会力量,这些社会力量在动荡中实现了组织化和政治化,并通过广场抗议等形式表达政治诉求,或成为某些政治力量的社会基础。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力量有青年力量、民众力量以及媒体力量等。这些力量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动员,聚合了反政府力量。

  在“阿拉伯之春”中,六国的政治张力关系表现得尤为紧张,是最为突出的张力关系,决定了六国动荡局面的发展与未来走势。政治张力关系主要指六国执政当局、不同的政治派别以及各政治派别的内部关系。在动荡中,六国的反对派将其塑造为民众的代表,向执政当局发动各种形式的政治攻势。这往往引起暴力对抗与政治主张的激进化甚至是极端化。一些国家的政权被颠覆或者被迫进行较大幅度的政治改革。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也门等国还出现了世俗与宗教道路的持久争论,反映出各国政治张力关系的复杂性。

  国际张力关系主要表现为全球与地区两个层面。从主体上来看,国际张力的主体主要包括美国等西方国家、联合国、阿盟、非盟、海合会等;从方式上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主要推动政治民主化;联合国、阿盟、非盟、海合会等主要促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六国的政治转型起到了一定的牵引作用,除了对叙利亚进行直接干涉外,对其他国家则主要是通过资金援助、承认反对派合法性等间接的方式影响各国局势的发展。

  每组张力关系都是一个整体。本书试图通过一个新的分析视角、新的解读、新的分析逻辑与国际治理思路,厘清六国国内、域内国家及国际社会的张力关系。认真从张力关系的多种外在表现中把握核心的内在矛盾,是相关各国、国际社会推动六国从局势动荡到国家重建的一种全新思路。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王晏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