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侨乡研究:李其荣教授“比较中的审视湖北天门与浙江青田侨乡研究”讲座纪要

2023-05-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钟义见)4月26日,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太研究中心,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法国国际科研中心普瓦提埃大学国际移民、空间与社会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华侨华人与侨乡联系”线上讲座系列第六讲顺利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主任李其荣教授主讲“比较中的审视:湖北天门与浙江青田侨乡研究”。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游俊豪担任讲座主持。


李其荣教授(左)与游俊豪副教授(右)

    在讲座开始时,李其荣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及背景。他列举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相关的研究著作及论文,包括被认为是最早研究侨乡的中文著作、陈达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以及之后陆续出版的陈里特的《欧洲天门华侨史稿》,陈树发的《湖北天门华侨移徙欧洲史略》,刘彦的《湖北天门人移居南洋史》,曾三清的《挣扎》等。李其荣认为,研究侨乡文化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正如张国雄所表示的,侨乡文化具有现实价值,具有跨局域性、国际性、多学科性。研究侨乡文化,对于弘扬“侨”的精神,振兴乡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因此,侨乡文化值得更加深入的探讨。


李其荣教授讲座

    之后,李其荣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他首先通过比较天门籍移民和青田籍移民的移民模式,突显不同的侨乡特色。李其荣介绍了天门的地理位置及移民历史。天门是内陆最大的侨乡。天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享誉海内外的“三乡宝地”(棉乡、侨乡、文化之乡)美称。作为内陆最大的侨乡,旅居国外的天门籍华侨、华人达28万,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天门地处江汉平原,西北为丘陵地带,东南系滨湖洼地,使得这一区域自古以来常年面临水灾的威胁。这也迫使当地民众向外移民,寻找新的生活。李其荣也引用著名归侨作家秦牧的文章内容,佐证天门人移居海外已经有200年的历史。早期天门人向外移民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北上”,二是“南下”。“北上”是由于当时沙俄经营远东,先后开掘阿穆尔省金矿沙金场,铺设横跨亚欧大陆的西伯利亚大铁道,亟需劳动力,尤其是勤俭耐劳、对工作极端负责、听指挥又工资要求低的中国劳动人民。大批天门人随着招募华工的时机,跟着出国进入当时的俄国国境,还有些家庭沿着东清铁路西出满洲里进入俄国,或东出海参崴进入俄国,进入俄国后,沿着铺设的西伯利亚铁道线逐步西移,部分再转徙到法国、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奥地利等国。“南下” 则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沿着长江到达华东地区后,分为两股,一股流向东北,进入俄国和西欧诸国,一股流向福建等省。一部分天门人进入俄国境内后,跨越亚欧大陆,再从欧洲经地中海、红海,辗转抵达印度、缅甸、新加坡到达南洋;一部分经汉川县脉旺嘴至汉口,然后乘船到上海,再取道厦门或直接到香港,再从香港通过七条路线辐射东南亚各国。

    李其荣将天门人出国的特点归纳为:第一,出国多是难民。第二,出国多是携带家眷。第三,出国大多靠特殊技艺谋生。移居海外后,他们在居住国自力更生、努力发展,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在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科技等领域都有所发展,涌现了不少人才,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他们也时刻关心祖籍国的命运和前途,赈济家乡、为家乡兴办实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在探讨了天门移民的个案后,李其荣又介绍了青田移民的情况。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东连温州,行政隶属丽水市,辖10个镇、21个乡、436个行政村。青田是浙江侨乡,青田人侨居国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根据青田县最新侨情数据,青田县目前有海外华侨华人38.1万人,分布在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青田华侨的分布排序前十位依次是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巴西、法国、奥地利、德国、荷兰、比利时、塞尔维亚,其中超过10万侨胞所在的国家分别为西班牙、意大利。李其荣表示,关于青田人究竟何时旅居国外,在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把青田人出国分为出国萌芽期(17、18世纪之交直至清末)、出国高潮期(民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国低谷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改革开放前)、出国繁盛期(改革开放后至新世纪初期)。第二种意见是认为青田人有据可查的出国活动最早发生在18世纪末,并认为青田人的移民史可分为四个阶段:从1798年起到19世纪末为早期阶段;1900年至1948年为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7年为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为第四阶段。青田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和“名人之乡”之称。青田最大的特色既是石雕和华侨,青田石雕和青田人的出国有着渊源关系。青田地理位置属于浙南山区,山多田少,地理条件恶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民国时期,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青田人为摆脱困境到国外谋生。青田人出国路线与流向:一是欧洲陆路;二是水路。在陆路方面,青田人多从上海乘船北上到旅顺或营口,经陆路至东北出境,沿西伯利亚铁路到莫斯科,再转赴欧洲各国。在水路方面,青田人从水路出国到欧洲,其方式有藏舱与办护照两种。藏舱,出国者不必办理护照和出境手续,只需要交200银元。办理护照这一种出国,需交付300银元,就可包。在亚洲,青田人以旅居日本为主,以上海为出发地,有的直接坐船东渡日本;有的经山东烟台,坐船到朝鲜仁川上岸,至釜山,再乘船去日本。去北美洲的青田人主要是到美国和加拿大。到南美洲的主要去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李其荣表示,青田华侨的出国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家庭成员、亲戚之间的相互帮助,即所谓的“亲带亲”。二是乡亲父老之间的相互帮助,即所谓的“邻带邻”,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出国模式,它多以提供信息的形式出现。李其荣认为,“邻带邻”更有助于形成规模效应。移民网络是移出地社会群体在跨国社会空间的有机组成,“同乡”代表移民来自同一移出地,也是移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李其荣也归纳了青田移民的三个主要特点:1、分布国家广,居住集中。2、新生代华侨占的比重高,开拓新事业的能力大。3、华侨的受教育程度低,创业范围受制约。青田华侨行业相对集中,商贸业发展迅速。

    在第一部分中,李其荣深入探讨了两地移民在移民原因、移民路线、营生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及不同之处。虽然天门籍与青田籍移民在移民模式上具有差异性,但李其荣在第二部分表示,他们具有相同的家国情怀。这从两地移民对祖(籍)国的贡献可以看出。例如,海外天门人对祖(籍)国的贡献包括支援祖国民族解放事业,关心与支持祖国建设,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友好往来。而青田华侨的家国情怀则体现在参加革命斗争,回国后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积极投资、促进侨乡发展,捐款助力家乡经济发展,推动中外经贸文化交流。可见,天门移民与青田移民在家国情怀上有着异曲同工的表现。

    最后,李其荣总结表示,第一,天门籍移民与青田籍移民呈现不同的移民模式。天门籍移民大都是因遭受水灾的环境性移居海外的。天门籍移民大多是逃乱式移民,他们的迁移属于一种强迫性移民。天门籍移民在外靠打三棒鼓、买纸花和挑牙虫等江湖技艺流落异邦。而青田人的向外迁移原因主要归于环境性。青田山多田少,地理条件恶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民国时期,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青田人为摆脱困境到国外谋生。第二,天门籍移民与青田籍移民呈现不同的移民路线。由于地处内陆,早期天门人向外移民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北上”,二是“南下”。“北上”的不少天门人由中国东北进入俄国境内,跨越亚欧大陆,从欧洲经地中海、红海,还辗转抵达印度、缅甸、再南下新加坡等南洋之地,而一些“南下”的天门人从家乡取到上海、经香港、新加坡、而后又转往缅甸、印度等地。第三,天门籍移民与青田籍移民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华侨及其由华侨演变而来的华人,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支流或根系,他们于祖国和家乡有着血缘和亲缘的关系,因而他们有着浓厚的祖籍国的乡土情感,与中国革命及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侨乡文化资源深厚,内涵丰富,应充分培育和利用。中国海外移民6000万,是可以利用的很好的侨务资源。同时,也为开展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建筑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李其荣认为,近年来,侨乡研究领域很活跃,成果频出,我们应利用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问题意识的视野和视角拓展学术空间,构架中国特色的侨乡文化研究学术逻辑,建构中国学派的学术理论与方法,把侨乡研究推向深入。


听众合影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