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国文化典籍浩繁,汉代就有人感叹“皓首穷经”。魏晋时代《文选》的编辑,算是开了“选学”的头。唐代魏徵主编《群书治要》,将唐代以前出版的各种书(群书)中有关治理天下的重要理论(治要)选择出来,汇编成书,共约50万字,供唐代皇帝参考。从那以后,编书就变得时髦,各种书不断被编,有汇编,有类编,有选编,也有摘编。
唐宋元明,从事“选学”者代不乏人。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出现康(熙)乾(隆)盛世,整理编辑典籍形成热潮,重要的有《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是最大规模的类书,而《四库全书》则是最大的汇编书。
在三教中,佛教有汇编书《大正藏》,道教也有《道藏》,只有儒教没有汇编书。于是一些儒者在政府的支持下,也开始这一巨大工程。编成以后,内容丰富而庞杂,不好以儒为名,改称“四库全书”。四库指经、史、子、集。魏徵编的《隋书·经籍志》也按此分类,说明从唐到清的一千年中,这种分类法都得到认同,所以它有一定的合理性。经主要包含儒家经典及其历代注本;史主要是正史,也以野史、史论作为补充;子以先秦诸子为主;集则是后代的著作。
现在的《儒藏》编纂是一项重大工程。笔者参加的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主编《儒藏》的工作,已出版一百册,全部四百册左右(精华编),将于近期出齐。四川大学舒大刚主编的《儒藏》分三部,史部274册已出齐,其余经部和论部将于一两年内出齐,共600册左右。
即将完成的这两种《儒藏》各有特色,但两者之间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