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长征;张闻天;毛泽东;苟坝会议
作者简介:
长征路上,有人问张闻天,怎么老是跟着毛泽东跑?张闻天回答:“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苟坝会议是检验真理在谁手里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一)
1935年3月10日,苟坝。这个位于遵义以南50多公里的传统村落,静静地躺在崇山峻岭之中。
自长征以来,刚刚取得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等几个难得胜利的中央红军,正士气大振,豪情满怀。当日1时,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向朱德发来“万急”电报,建议攻打打鼓新场,并拟制了一份具体的作战方案。
红一军团的电报缘何以“万急”等级发出,是因战机稍纵即逝。随即,张闻天召集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20多人参加的会议进行讨论。这是遵义会议后在军事指挥问题上从一个极端走向的另一个极端,规定一切重大决策都要经过政治局讨论,包括火烧眉毛的打仗这档子事,也都要以这种极端民主的方式表决。
会议开了整整一天,20多人七嘴八舌、枝蔓横生,争论不休,对打与不打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绝大多数人认为,在遵义战役大捷的鼓舞下,希望多打几个胜仗来创造云贵川三省地区的根据地。而毛泽东不这么想,认为眼下红军虽然稍稍恢复了点元气,但总体上还是比较疲惫。况且,打鼓新场的国民党黔军固守和经营多时,外有城墙,内修碉堡工事,真正打起来后各方援军就近机动,很容易形成两军对垒,红军则很快会陷于南北夹击、腹背受敌之境,甚至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僵持不下。会议主持者见双方争执不下,便决定民主表决。结果,支持毛泽东意见的只有毛泽东本人一票。于是,作战命令即将发出,打鼓新场之战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毛泽东急了,试图作最后努力阻止命令的发出。
“少数服从多数,不干就不干!”会上,有人毫不客气地将毛泽东顶了回去。会议开到最后,非但没有听进毛泽东的意见,而且还举手表决免去了毛泽东只当了7天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
实事求是地说,毛泽东和与毛泽东意见不一的人当时是“道”同而“术”不同而已,“同”的都是出于多打胜仗的良好愿望,都是从党和红军根本利益的站位上出发的,“不同”的只是各自对事物认识的程度不同而选择的路径不一而已。在那个残酷斗争、风起云涌的环境里,他们没有个人的利益之争,也没有“谁说了算”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