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互联网,浓缩了人们的距离,把天南地北、认识不认识的人们都拉到了一起。随着微信的兴起,除夕夜又多了一个项目,那就是在家微信群里面抢红包,抢红包,可谓这几年新兴起的过年仪式。
关键词:春晚;山乡;互联网
作者简介:
记忆中的年味,是从腊月开始的。过了冬月,我们一家人便开始忙活起来。父亲在异乡工作,家里由母亲打理。母亲把兄嫂姐姐召集起来,进行分工,整地做农活,打扫卫生,清洗衣物,磨豆腐,舂碓磕米面,做甜酒黄粑,杀猪熏腊肉……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我的任务是偶尔打打下手,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和小伙伴们开溜去玩耍,或者一个人躲进屋里偷看父亲的藏书。
在大人们的忙碌中,除夕,眨眼就来了。父亲在家,我不敢再偷看他的书,于是学着做个乖乖女,扫扫地,择择葱、剥剥蒜,其实就是装装样子。父母兄嫂则天不亮就开始忙活,蒸菜、炒菜,一直忙到黄昏时分。父亲到堂屋祭奠天地和先人,母亲洒水饭。水饭是老家的风俗,过年过节做好饭菜后,每种菜都要放一点到碗里,加上饭、酒和烧好的纸钱,反手倒出门去,谓为给逝去的亲人洒水饭。至此,一家人终于可以围着摆满美味佳肴的大桌子,享受除夕的丰盛大餐。
除夕团聚,酒是必不可少的。不说男丁,就是母亲、嫂子、姐姐、我和侄女,也会被父亲劝着喝点母亲煮的包谷酒,或者家乡当地出产的土药子阿穴酒,一大家人,四代同堂,推杯换盏,好不热闹。
但我们最盼望的还是快点吃好饭,等着发压岁钱。一般是父亲先发,依次发给祖母、母亲、兄嫂、姐姐、我、侄儿侄女;第二轮是母亲,自然比父亲少得多,也是挨着发;然后,祖母也会将她刚得的压岁钱换成零钱分发给我们。后来,出嫁了的姐姐、参加工作的我也排着轮着发给祖母、母亲、嫂子、侄儿侄女。
欢聚一堂看春晚,这是我们家几十年不变的除夕仪式。无论多忙,一向爱看春晚的父亲,每年除夕对时间都卡得超级精准。吃过年夜饭,嫂子、姐姐洗碗刷盘,父亲带着侄儿侄女上楼顶放烟花爆竹,灿烂的焰火照亮乡间静寂的夜空。19:50,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屏息凝神等看春晚。20:00正,一年一度的春晚直播准时开始。一大家人谁都不再说话,连孩子也变得格外安静,乖巧坐着认真观看。
有了自己的小家后,我们就两头跑,轮流陪父母和公婆过除夕。距离县城只有几公里的婆婆家所在的山乡,与距离县城上百里的娘家山乡,很多人过春节的共同点。不同之处在于,娘家所在山乡有很多人爱看晚会,婆家所在的人们不爱看,而是喜欢串门,或上县城逛街、购物、猜灯谜、观书画、看舞龙舞狮、听山歌争霸赛。
互联网,浓缩了人们的距离,把天南地北、认识不认识的人们都拉到了一起。随着微信的兴起,除夕夜又多了一个项目,那就是在家微信群里面抢红包,抢红包,可谓这几年新兴起的过年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