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2-11-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8日第2533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  11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新时代新哲学论坛·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方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先后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主持开幕式。
  王立胜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深入论述,同时提出了一个全新论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现实和理论的高度一致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意味着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面向时代的哲学,《思想的散叶》一书以唯物史观的方式,关切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同时展示了中国学者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度自觉。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在肩,大有可为。
  方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使得鸦片战争后经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中华民族彻底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深刻表明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不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而且会从根本上改写现代化的理论谱系。从历史观的高度,立足中国实际,学理化地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哲学界的重大责任。
  会议第一阶段,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三位学者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主持本阶段议程。
  孙正聿认为,任何重大的哲学问题,都来源于重大的时代性的现实问题;而任何重大的时代性的现实问题,一定深层地蕴含着重大的哲学问题。面向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要发现和揭示我们时代的重大的现实问题,而且要洞察和提出时代性的重大的现实问题所蕴含的重大的哲学问题,并且把时代性的重大的现实问题升华为理论形态的哲学问题,从理论上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更为坚实且充满活力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以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欧阳康认为,《思想的散叶》体现了方军作为学人研究学术问题、作为编辑关注哲学与时代、作为干部真正地将哲学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三个面向。全书以个性化的研究方式关注普遍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尤其关注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当代发展,具有研究视域广、问题意识强、批判意识鲜明、哲学意味浓厚、实践关注自觉等五个特点。关于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欧阳康提出三点意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内在逻辑;用新时代创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中国在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仰海峰认为,《思想的散叶》体现了作者很强的问题意识,即在时代和学术的节点上,如何理解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样从马克思的逻辑走向当代。这不仅需要面对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需要从学术上做很多凝练性、基础性的工作;不仅要读马克思,还要读西方哲学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史、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深层次上进行一种学理建构,在每一发展阶段都与中国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联系在一起。 
  会议第二阶段,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的七位青年学者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主持本阶段议程。
  郗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问题导向,切中包含在时代中的内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以重大时代问题为先声,从后思式走向前瞻性研究。周嘉昕认为,“六个坚持”是内在关联的统一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所实现的历史观、真理观、价值观的科学统一。张梧认为,我们正处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节点上,亟须深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的问题。林青认为,我们迫切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初语境以及从形式转进到实质跨越“卡夫丁峡谷”,更好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周可认为,从人的现代化的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关注其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又要重视其包含的价值意蕴,特别是有效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和价值意蕴的内在统一。高超认为,从共性与个性来看,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陷入困境且无力解决的历史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全新的现代化道路。韩蒙认为,从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
  闭幕式上,方军、张志强先后作总结。《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主持闭幕式。
  方军就与会学者的发言,作了三点总结和回应。一是我们都力图用哲学的方式把握这一伟大的新时代。二是通过转化、抓住根本这两个关键性环节,实现哲学对时代的把握。三是我们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资源,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形态。努力构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派,是学界共同的职责。
  张志强认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派的建设,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建设的问题,还包括如何理解哲学、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研究哲学。这一过程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通过对我们自身时代问题的总结、对西方哲学的反思,以及中国自身传统的利用,而进行的更深、更进一步的综合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里提出的“两个结合”以及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大历史观”,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