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1年第3期目录

2021-10-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  要:《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1年第3期目录

关键词:《国际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全球历史文化反思

  前言:文化、行为与主体

  舒建军      

  是否需要一种新理论——“规则框架”分析与古代经济史新认识  

  内容提要:过去20年间,“古代经济”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克服了原始论派与现代论派的百年之争,因为两种方法在诠释现存史料时都有一些缺陷。除一些新方法(如考古资料的计量分析抑或前现代社会比较研究)之外,新制度经济学似乎成为分析古代经济的新集成手段与理论。的确,新制度经济学将所谓“并非总是理性的人”置于各式各样引导其经济决策的具体及抽象制度之中。然而,即便在这种新“正统”理论中,如何恰当地分析涉及经济活动及论述经济问题的文献史料仍是个难题。作者借用戈夫曼的框架分析提出一种新方法。即,写作者识别、反思并创建一些规则框架,继而借助其著作向自己所设定的读者展示某些经济观念,甚至试图借此影响乃至改变他们既有的经验框架。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一段文字清楚地表明,这些规则框架是如何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构建起来的,并因应各自时代的特定需求进行调整,甚至完全改变作为裁断权威依据的原始文献的本意。

  顾斯文(Sven Günther),德籍西方古典学学者,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英文版《古代文明》(JAC)执行主编。Email: sveneca@aol.com; svenguenther@nenu.edu.cn

  〔刘军译〕    

  相辅相成还是互不相容——市场经济与开放社会的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市场经济与开放社会相辅相成的观点,似乎为显而易见的现代西方兴起所证实。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长时段发展的经验重构来反驳这一观点。在所有的历史先例中,开放社会总是率先发展,其后才有市场经济的兴起。后者的运行,逐步侵蚀社会和政治的开放性,然后使其自身走向衰败。这一由积极互动转向消极互动的内在进程,在现代社会也可能存在。文章否认经济和社会组织的线性发展,并且认为关于经济与社会组织的两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与开放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或者认为它们是不相容的)都不正确。市场经济与开放社会的关系是动态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改变,处在一种所有市场经济体系都惊人相似的进程当中,最好将其描述为一种周期。 

  巴斯·范巴维尔(Bas van Bavel),博士,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历史与艺术史系经济和社会史教授。Email: b.j.p.vanbavel@uu.nl

  〔曹君豪译〕          

  1500—1750年英国经济史中的信任、资本主义和契约

  内容提要:英国1550年后的消费增长促进了信贷的增加,这使英国在社会和文化上都发生了根本变革。随着贸易量增加和信贷使用不断拓展,英国各地法院受理的债务及合同诉讼案件数量也急剧增加。诉讼案数量的密集增加,说明信任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在中世纪和现代化早期的英国,这种信任得以建立,主要是基于全社会对基督教信仰正当性的普遍强调。整个社会日益强调人文主义提出的良知和诚实等理念,宗教改革也随着诉讼案数量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规范。在近代早期产生的所谓司法社区,邻里、村庄和行会之间的群体合作和争端解决,通过一套全国类似的法律机构而得到强化,由此纠纷可以解决,合作得以继续。

  克雷格·穆德鲁(Craig Muldrew),剑桥大学王后学院历史学教授,研究兴趣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考察信任在1500—1750年英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二是研究近代早期英国经济中农业劳动者的生活水准和工作状况。著有《粮食、能源与工业革命:农业英国的劳动和物质文化》(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以及探讨债务诉讼及其与社区性质的关系、货币和工资在近代早期的文化特性、工业增长对近代早期英国经济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论文。Email: jcm11@cam.ac.uk

  〔苑杰译〕         

  近代早期宗教、政治与社会语境中的忧郁的问题

  内容提要:忧郁长期以来一直是关于16、17世纪近代历史和文学学术研究的突出主题,但我们对其宗教、社会和政治意义的理解仍然有限。近代早期医学的文化显著性如今已是得到很好探讨的领域,但现有大多数关于忧郁的讲述关注的是其内部的理论结构或文学表达。尽管现在有很多医学之外的关于忧郁的有益研究,但人们很少持续关注这些方面变得显著的特定语境,或者关注将忧郁概念置于这些不同语境的用途多样性。更具体地说,对于忧郁当时成为一种特别流行疾病的观念,人们并没有将其与当时对近代早期环境的感知联系起来,因此,对于有关据说忧郁症高发的许多有问题的解释,需要进行纠正,至少是需要完善。对于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欧洲人感知到忧郁症频发原因何在这个令人烦恼的问题,通过关注忧郁症概念在不同宗教、政治和社会语境中的弹性功用,可以得到最好的回答。

  安格斯·高岚德(Angus Gowland),伦敦大学学院历史系思想史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近代早期欧洲思想史,尤其是心理学、医学、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领域。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忧郁、激情和身份认同》(载Passions and Subjectivity in Early Modern Culture, eds. Brian Cummings and Freya Sierhuis, Ashgate, 2013)、《文艺复兴忧郁的世界:从背景看伯顿》(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等。Email: a.gowland@ ucl.ac.uk

  〔赵秀荣译〕

  海登·怀特:“实践的过去”中的行动者

  内容提要:美国著名史学理论家海登·怀特于2018年3月5日辞世。为了纪念怀特在学术上的杰出贡献,《历史与理论》杂志在同年5月发布了一期主题为“《历史与理论》中的海登·怀特”互联网虚拟特刊。特刊将《历史与理论》中所有怀特曾发表过的文章和关于怀特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清晰的编辑整理,这为学界重新回顾怀特的思想及其曲折的学术接受史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契机。本文以特刊中的内容为基础,一方面着重分析怀特本人学术写作背后的思想倾向、风格特征及理论诉求;另一方面则基于学界对怀特的研究与怀特引发的争论,梳理出变动多元的接受情况。最后,笔者建议当下对怀特思想的研究模式或许应尝试转变,研究者不应再沉浸于用“专业的”方法获取“真实的怀特”形象,而应行动地将怀特视为对现实有价值的“实践的过去”。只有如此,怀特自身才有可能摆脱成为“历史的重负”的命运,并真正开启他所希冀的史学革命。

  李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Email: lili980731@126.com 

  奴役与保护:西方殖民扩张中的逻辑与悖论

  内容提要:在漫长的殖民扩张史中,西方殖民帝国往往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呈现出奴役与保护的双重面孔。在近年“档案转向”的学术背景下,帝国史、殖民史和全球史的研究者充分利用殖民时期留下的档案材料,对保护的全球谱系和地方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只有参照奴役,才能准确了解保护,揭开西方文明野蛮征服的殖民逻辑和内在悖论。殖民者的自由和平等,是以被殖民者的不自由和不平等为代价的。与保护相关联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制度实践,对改变被殖民者的境遇有影响,但并不能彻底改变被殖民者的“非人”命运。在后殖民语境下,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爱松,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思潮、小说叙事学等。Email: was20031230@aliyun.com 

  理论与实践中的去殖民化史学

  内容提要:“后殖民主义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和对多元史学的主张,提升了非西方国家历史研究与编纂的自主性。但因其批判具有不彻底性,使其无法胜任拆解和废除殖民主义学术霸权的任务。近年来,学者们提出“去殖民化史学”这一全新的理论路径,希求借此创建出一种摆脱西方影响、完全自决的本土化史学。《历史与理论》杂志最近发表一组题为“理论与实践中的去殖民化史学”的笔谈专栏,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转向的最新动态。此组笔谈主张彻底打破帝国学术体系所制定的不合理的学术规则,并采用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使得移民殖民社会中的土著人民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方式来书写本民族的历史,以重新确立土著群体在历史上的合法地位,并将他们从移民殖民国家歧视、剥削和不平等的统治权力中解放出来。

  夏玉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Email: nihil0331@163.com 

  书刊评介

  时序年龄:历史分析的有用范畴——《美国历史评论》“圆桌会议”专栏组织“时序年龄”笔谈

  焦兵,法学博士,中国历史研究院副研究员,《历史研究》副主编,研究兴趣包括史学理论和方法。     Email: jiaocunbing@126.com         

  对尺度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新探索——《过去与现在》发表“全球史与微观史”专刊

  杨琼,博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Email: yangqiong@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