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研究》2022年第1期目录

2022-12-01 作者:《美学研究》 来源:《美学研究》2022年第1期

摘  要:《美学研究》2022年第1期目录

关键词:《美学研究》;2022年;第1期;目录

  

发刊词

  一个建议:美学事实大于美学

  赵汀阳

  惠此中国

  阐释转变的21世纪中国:二十年思考札记

  摘要: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中国的“叙述”成为关键的主题任务。多种表意实践如何建构出有关中国的认知和表达这一语言或话语的维度,如何对21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关键现象与议题作出尝试性分析并提出“何为中国”这一问题,如何以“文明”为基本框架展开中国阐述,召唤一种认识和阐释21世纪中国的自觉意识,对这一进行中的历史过程加以认知、描述和分析,进而探索出有效的实践方式,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21世纪 中国叙述 文明自觉 思想文化 总体性视野

  作者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100871)。

  礼乐

  礼以则天——郑玄礼学的天学依据

  摘要: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是礼乐文明。礼乐之所以成为文明,建立在一套对天地的形而上理解的基础之上。其中,天地生成论与天地结构论尤为重要。礼乐传统的主要论述者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在天地生成论问题上,郑玄通过对“太极”的理解,认为“气”是生成天地的根本。在天地结构论问题上,郑玄通过吸收“浑天说”,建立了一套天地星辰运转的学说。这些理论都直接决定了礼学史上对天地、阴阳、四时等诸多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礼乐 郑玄 天地生成 天地结构

  作者陈壁生,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084)。

  《论语》中的“乐”

  摘要:孔门之学,要在礼乐,以此贯通古今。于礼乐之间,浑言为礼(包含乐),析言为礼乐。礼乐不可分,礼尚异,乐尚同,礼为形,乐为神,始于礼当终于乐。由礼乐而及六艺,形成华夏文明的整体学术。礼乐之“乐”与心情之“乐”的关联包括“乐”的变体“说”(yuè,今写为“悦”)乃至“不愠”。《论语》的核心思想,大体是从“礼”到“仁”,而“乐”(lè)是“仁”的生发状态。《诗》的背后是乐(yuè),乐通于言,知音通于知言,由此通于知人。《论语》承袭六艺,成为君子致力于持守“仁”的教科书,最终指向“予欲无言”的天地境界。

  关键词:礼乐 六艺 仁 知言

  作者张文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上海200092)。

  场所

  广场舞的美学意义

  摘要:广场舞是当代生活的一座观象台,空间、群体、意义、审美等是广场舞的几处观测点,而抛入其中的自己,则是舞台上的一个参照物。广场舞作为群众业余日常活动,其美学原则可以归结为乐即美。与其他艺术领域相比,广场舞的审美秩序并无本质区别。

  关键词:广场舞 美学原则 公共空间 市民文化 审美

  作者黄纪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732)。

  设计

  基于“中国方案”的设计战略思考

  摘要:设计不能跟随市场、迎合市场,而是要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的需求,进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人们已开始将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提高到“机制”创新、生活方式设计、文化模式设计及系统设计层面,现在又逐步提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式系统整合”的协同设计即“社会设计”的高度上来。“中国方案”诠释了中国特色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即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而挖掘、领会、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国设计的认知思维逻辑。

  关键词:工业设计 生产关系 产业创新 中国方案 认知逻辑

  作者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思想·赋格

  审美与政治的赋格——鲁迅上海时期初始的经验整理与写作法反思

  摘要:《三闲集》中作于1927年的文章,被鲁迅定义为《而已集》“续编”,它们同《而已集》中作于作者离开广州后的几篇一道,构成鲁迅“转折期”和晚期的意识缓冲和风格皱褶。在《怎么写》和《在钟楼上》里,鲁迅再度肯定了杂文样式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正当性和创造潜力。通过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去地域化”和“再地域化”,鲁迅进一步打开杂文的历史和审美空间,赋予杂文写作以更多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的结论性总结,不仅是写作技巧意义上的经验谈,更是鲁迅杂文风格运动的一次象征性的清场和内省。

  关键词:鲁迅杂文 “怎么写” “去地域化” 写作机器

  作者张旭东,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纽约10012)。

  影像

  情深与文明——婚礼摄影的美学意蕴

  摘要:作为社会仪礼的一部分,婚礼摄影通过图像叙事的有机组织,唤起婚礼参与者对彼此生存体检的回忆与想象,“爱”的整体体验随之获得图示。通过营构各种“瞬时的永恒”场景,婚礼摄影艺术不仅旨在缔造爱情纪念碑,还彰显着来自不同家庭的个体对共同生活未来走势的期待。婚礼摄影艺术在这个层面具有既传统又现代的审美品位,作为一种审美图示,婚礼摄影中呈现着自然情性逐步“文明化”的过程,并最终为现代人的共同生活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祝福,“世界”在其中获得了稳定坚固的艺术表象。

  关键词:婚礼摄影 爱情 家庭 自然 文明

  作者冯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北京100872)。

  

  “我允许自己一辈子都活得这么近”——从余秀华谈诗歌写作

  摘要:对于当下的诗歌写作者,一种值得努力的方向是,一方面重新激活古老的抒情诗传统;另一方面,将深刻理念、结构设计等以近乎直觉的方式不露痕迹地融入诗歌,调动感觉和诗歌语言去“找到”它们。余秀华的诗歌显露出这个方向上的巨大潜力。此外,不同于以北岛的“古老的敌意”为代表的抵抗诗学,余秀华真诚的写作也让我们看到了诗歌活力的重新打开。

  关键词:余秀华 抒情诗 古老的敌意

  作者袁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辑(北京100732)。

  对话·遗产

  中国和欧洲视角下的文化遗产研究与对话

  阿莱达·阿斯曼 王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陈静)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