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年第4期目录

2023-0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年第4期

摘  要:《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年第4期目录

关键词:目录

  

  ·“中国政治学的概念建构”专题·

  编者按:概念是人类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也是话语表达、理论创新、学科建设的基础。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围绕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政治概念、田野政治学的核心概念等刊发多篇论文,反映了学术界尤其是中国政治学界对于通过概念研究促进中国特色知识体系建设的努力。本组专题中,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徐勇、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伟和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郭台辉三位学者围绕中国政治学概念建构展开讨论,从中可见概念研究新近的基本特征与趋势。一是概念建构的自觉意识突显。随着学术积累的丰厚与自主意识的成长,概念研究正在经历从侧重概念史的研究路径,发展为面向概念建构的学术共识。二是强调概念建构的系统性思维。无论是徐勇所谓“为‘概念孤儿’寻家”,刘伟主张对概念间关系的重置,还是郭台辉对概念建构的价值预设,都是在强调要超越单个概念之间零散、孤立的状态,倡导以概念体系统摄概念建构、以知识体系观照概念及概念体系的发展方向。三是注重概念建构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在徐勇的论述中表现为探讨本土知识体系与一般性知识体系关系,在刘伟的讨论中则体现为思考概念重构路径的基本原则,在郭台辉的论述中则具化为考察“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概念建构的双重前置条件。这些思考与主张,对于中国政治学概念建构的努力方向,对于包括政治学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如何在坚持自主性基础上实现与国际社会科学的对话交流,并为丰富人类普遍知识贡献价值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将概念带入学术体系:为“概念孤儿”寻家

  作者徐勇,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武汉430079)。

  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概念重构

  作者刘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政治学概念建构的前置条件

  作者郭台辉,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昆明650091)。

 

  ·学科反思·

  所谓政治哲学所谓政治哲学

  摘要:政治哲学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秩序及其基本意义,以及社会公共生活之基本主题与价值的哲学研究。通过反思中西政治哲学传统的不同路径,探明政治主题进入哲学反思的四条可能性进路:重建政治形上学理论向度、确立并坚持哲学之独立的批判性反思立场、开放的理论体系建构方式和实现政治哲学与相关友邻学科的交互攀援,以寻求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公民(人民)基本权利与公共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厘清、坚持并维护公民(人民)基本权利之于公共政治权力的价值优先性和根本目的性,才是政治哲学的根本主题。

  关键词:政治哲学 秩序 权利 权力

  作者万俊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北京100086)。

 

  在反思中成长的外国史学史学科

  摘要:史学史不仅是有关历史学家、历史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的研究,而且是一种特定含义的知识史、学术史、思想史的再现,值得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学习和研究史学史,可以养成搜集、整理和编纂史料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历史思辨能力,更可以了解历史编纂与史学思想的变迁及其对时代的反映,进而可以体验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外国史学史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对西方主要国家史学史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教材也多有编撰,但对非西方国家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始文献的翻译、整理与研究还远远满足不了学术发展的需求,相关的工具书编纂几乎是一个空白。这一切都在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外国史学史研究深入下去。

  关键词:比较史学史 语境史学史 总体史学史 全球史学史

  作者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上海200234)。

  

  ·学术评论·

  信息技术与政法传统:重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摘要:当代中国兴起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历史中的政法传统具有连续性的制度逻辑。从信息的视角来看,有助于促成合作的信息构成了信用,在社会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到技术条件的约束,传统社会中只能形成分散的信用机制,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分散的信息更容易被整合,同时也导致商业平台可能发展出信用治理的权力。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形成的政法传统,强调国家主导实施信息整合形成信用评价,这为当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在政法传统逻辑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国家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更有效回应社会对于信用机制的需求,约束商业平台的权力,保证数字社会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 信息技术 政法传统

  作者李晟,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青岛266100)。

 

  近年文学阐释学辨说及其理论建构

  摘要:“阐释学”热与文学阐释学研究的兴起,对中国当代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2014年“强制阐释论”的提出,引发了新一波讨论热潮,不同学科领域众多学者参与了相关对话与争鸣,凸显反思精神和理论自觉。此番讨论焦点主要集中在“阐”“诠”之辨、“强制阐释论”争鸣、阐释的主观预设、文学批评的伦理、中国阐释学的历史存在与当代建构等问题上,形成许多新命题乃至新的思想学说,就其兴起过程、不同观点向度以及理论成果进行考察梳理,对推进当代中国阐释学和文学阐释学建构颇有裨益。

  关键词:阐释学 文学阐释学 反思 理论建构

  作者侯文宜,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太原030006)。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摘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外有关这一倡议的经济学研究呈爆发式增长,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方法灵活多样。梳理其最新进展可以发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强化跨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了沿线国家贸易发展,但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表现出两面性;这一倡议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重塑全球经济地理格局,一些潜在经济金融风险传导亦值得关注。目前,“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学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有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基于中国实践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贸易发展 直接投资 收入分配 地理格局

  作者赵红军,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上海200234)。

 

  中国特色流通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目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大力推动中国流通理论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流通理论的探索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基,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但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理论体系的丰富,其面临基础理论偏弱和中国化创新滞后于实践的突出瓶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流通理论以回应时代需要,要充分重视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再研究,及时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流通特殊规律,扎根中国流通实践的前沿,同时建设起对流通理论创新起重要支撑作用的贸易经济学科阵地。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中国流通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者谢莉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专题研究·生命历程研究进展与中国特征

  中国人生命历程的环扣结构与世代叠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形塑下,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一方面,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发展出显著的结构性,形成了生命历程环扣结构,另一方面,在家庭内部,不同世代之间呈现出生命历程的世代叠加特征。“环扣结构”与“世代叠加”意味着,若人们要进行中国人的生命历程研究,就不能仅看个体或单个世代群体自身的生命轨迹,而是必须要将之视为不同世代交织而成的复合体,并以此进行相应的分析与问题探索。“环扣结构”与“世代叠加”两个概念是对当今中国人生命历程形态特征的概括与提炼,拓展了国内学界对中国人生命历程形态特征的研究。

  关键词:生命历程 生命历程结构 环扣结构 世代叠加

  作者胡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杭州310018);郑作彧,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生命历程研究质性取向及其意义

  摘要:生命历程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从方法论层面来看,由量化研究主导的传统生命历程研究在揭示社会“平均人”生命历程的基本模式的同时,牺牲了呈现个体差异、社会制度与历史进程之间的互动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的能力。即使重视质性研究的生命历程制度化研究,也只是重在关注结构性“制度”。质性取向的生命历程研究需要拓展领域,通过个体生命故事来揭示社会和历史进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此获得对社会结构、社会事件和历史进程的深刻理解与洞察,补齐量化研究和制度化研究的方法论短板。质性研究方法在生命历程研究中的应用在如下三个方向达成了重要的拓展和创新:呈现数字统计“规律性”模式背后的具体机制和故事,拓展社会学想象力,以及发掘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的“能动性”。

  关键词:生命历程研究 质性研究方法 社会历史进程 个体能动性

  作者陈心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北京100081)。

 

  理论融合与方法竞合:生命历程研究新趋势

  摘要:为了应对20世纪60年代后在社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生命历程研究形成了风格不同的两种范式,北美范式强调能动性对个体毕生发展的影响,而欧陆范式则认为生命历程是社会结构影响的产物。两种范式的分歧是明显的,这也引发了2000年以后生命历程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整合。理论方面,学者们构建了“生命历程立方体”综合框架,试图将联结个体和社会情境的生命历程关键概念和机制系统化。方法方面,竞争轨迹分析方法集合事件史分析和序列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势,尝试弥补不同方法的缺陷。在生命历程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中国情境的生命历程研究大有可为。

  关键词:生命历程 生命历程立方体 竞争轨迹分析

  作者王殿玺,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100084);赵玉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38)。

 

  ·评价视角·

  中文学术图书评价的瓶颈与突破——基于图书生命周期视角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伴随对破除“唯论文”不良倾向、完善代表作制度等的讨论,学术图书评价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系统、完整、可广泛服务于学术界的中文学术图书评价机制和体系。制约学术图书评价体系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尚未形成出版前同行评审制度、评价数据有效性低及评价研究不足。从学术图书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建立中文学术图书全过程评价模型,可以突破以上瓶颈。其中的关键是打破部门信息限制,推动评价信息流动,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推进以同行评审为基础、定量评价为辅助的科学合理的学术图书综合性评价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文学术图书评价 人文社会科学 全过程评价 学术图书生命周期 同行评审

  作者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究馆员(北京100732)。

 

  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评价标准研究

  摘要:儿童文学评价标准指评价儿童文学时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在儿童文学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主要从三个向度构建代表性的评价标准:“儿童本位、文学化、社会化”三位一体评价标准体系建立起评价标准的基础框架;“有益处”与“爱看”之统一体现了价值底线思维;“经典意识”肯定的是文学传统自身形成的标准,在标准构成中作为理想标准形态存在。在不断发展已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儿童主体,以儿童主体实践检验与完善评价标准,使儿童主体发展与儿童文学评价标准处于双向深度互嵌、互为因果的价值建设过程,是儿童文学评价标准更趋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儿童文学 评价标准 儿童本位 趣味 经典意识

  作者李利芳,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兰州73000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常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