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政治学建立一百周年志庆活动之“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2024-01-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胡皓玥)2023年12月19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复旦国务学院”)、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复旦大学政治学建立一百周年志庆活动之“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复旦大学政治学建立一百周年志庆活动之“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范蔚文主持会议开幕式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吴骅,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范蔚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并作主题研讨。

  依托学科综合优势 发挥学院优良传统

  陈志敏在致辞中代表学校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与会,并对首批出版的三本手册的主编及作者表示感谢。他提出,复旦国务学院多年前就将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手册系列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在学校“双一流”学科培优专项的支持下,能够成体系推进,在复旦政治学学科建立100周年之际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首批成果,殊为不易。同时,他也对学院未来工作开展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坚持做到“两个结合”和“四个自信”,复旦国务学院需要立足中国政治根基、面向世界舞台,在服务国家中全面提升政治学学科群在世界政治学术舞台和格局中的地位,发挥好政治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学科在“第一个复旦”建设中的“排头兵”和“尖刀连”作用;二是继续依托学科综合优势,发挥好学院优良传统,确保作品的高质量;三是通过编写工作,充分将学院老中青队伍凝聚起来,更好地培养中青年学者;四是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密切合作,积极做好手册系列的国际传播工作。

  温泽远在致辞中代表出版社谈了对首批三本手册出版的感想。他提出,政治学具有助力治国理政的学科功能,因此新时代在政治学学科建设上发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实践的逻辑性、系统性的学术声音至关重要,让政治学学科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也是中国政治学的历史使命与当代责任。他表示,复旦国务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正当其时,这也是当代中国学者在政治学领域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和示范价值的一次有益探索。此次复旦国务学院调动全院智慧,汇集国内知名学者编写的这套手册在学科理论依据、价值追求、学科定位、研究范畴、概念界定、研究路径等多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对学术界大有裨益。此套丛书与此前出版的“政治逻辑丛书”都是学院文脉赓续的佳例。他还对上海人民出版社与复旦国务学院未来的通力合作表达了展望。

  范蔚文在主持中表示,复旦国务学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在几任领导的带领和精心组织下,各位老师亲历亲为、分工协作,使得手册系列可以顺利出版。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学院老师作出的重要贡献与复旦大学的高度支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主持会议主报告阶段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政党政治研究手册》主编郭定平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华经典国际关系辩论手册》主编潘忠岐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手册》主编汪仕凯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总主编之一苏长和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会议主报告阶段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政党政治研究手册》主编郭定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华经典国际关系辩论手册》主编潘忠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手册》主编汪仕凯,苏长和分别作主题发言。

  郭定平就“建构政党政治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与尝试”作主题发言。他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重大的学术研究和出版工程之中,而进行概念理论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创新的工作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郭定平重点就政党政治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体系、理论体系的研究展开了三点论述:一是全球视野。特别是要突破原有的西方中心论观点,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到政党政治的研究视野之中;二是治理取向。基于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经验和侧重于竞争的“利益分配型”的传统政党政治,西方的政党政治研究议题不断狭隘化,进而形成了某种选举中心论的偏向,而政党在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其实更应被重点关注,这也是我们倡导的政党责任问题;三是比较方法。要学会从共性中发现特色,从共性中发现优势,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此外,他还对政党政治研究中的新议程与新问题进行了梳理与阐发。未来可以尝试在治理取向的指引下,关注政党能力、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等相关新议题,将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落实落地。

  潘忠岐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围绕“建构国际政治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与尝试”进行了主题发言。他回顾了研究设想与研究初心,并对自己与团队的研究指向、研究路径和研究尝试展开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他表示,自2018年正式启动“中华经典国际关系研究”三部曲以来,《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中华经典国际关系辩论手册》都已相继问世,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中华经典国际关系原理研究》则是自己下一步要着手的方向。团队的研究初心就在于,选取具有中国特色、历史悠久,反映中国人战略思维,在当代仍然具有鲜活生命力,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具有指导价值,且在现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鲜有的经典概念、经典辩论和经典原理,结合国际关系实践,在同既有理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建构,包括建构性和研究性的建构。以初心为导向,研究的基本指向不是要将东西方对立起来,而是要让二者对话,使我们观察国际问题的视角更全面、更多维。他表示,可以用以下关键词概括研究路径,即说文解字与溯史原典、古今联系与辩道说理、中为西用、古为今用与中西比较。因此,在《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中华经典国际关系辩论手册》的基础上,他希望团队今后能进一步深入中华经典国际关系原理研究,揭示出中国独有的国际关系理论概念。

  汪仕凯就“建构民主政治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与尝试”作主题发言。他系统回顾了该手册从写作到出版的构思历程。首先是坚持三个立足点:第一个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为立足点;第二个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为立足点;第三个是以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立足点。其次是三条主线索:第一个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主体是人民;第二个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政治;第三个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制度安排。最后则是归宿:全过程人民民主落脚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水平,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则贯穿着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平等、求自由、求发展、求团结、求活力等内涵。

  苏长和围绕“多卷本‘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的总体设想与目标”主题展开分享。他表示,从国家文化繁荣上,中国目前是世界政治大国,但还不是世界政治学大国。而世界政治学大国必须具有一套知识体系,为这个大国历史正当性和秩序供给与维护的合理性,提供一套政治理论、国际政治理论的论证,这就是政治软实力的体现。因而,中国政治学人必须努力完成实践的学理转化和提升,这也是该手册系列的意义所在。他对手册的设计和思路进行了简要说明,并提出,二十多本手册主要是按照二级学科、重大命题来划分。各个部分合在一起,基本覆盖了大政治学的知识框架。逻辑性、集成性、系统性、原创性是手册的特点和要达到的目标,努力做到让政治学讲中国话。他对多卷本“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的目标作了简要分享,主要包括学术意义、育人意义和传播意义,未来需要将手册成体系地外译出去,不断拓展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海外学术市场。

  以更多著作出版 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

  会议第三阶段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主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春满、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康令、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讲师公为明、宜春学院讲师郭欣、清华大学罗天宇、台湾大学侯长坤、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汪仲启、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乐明、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束赟、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松、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张兰等参编作者展开研讨与座谈。

  张春满认为,《政党政治研究手册》于国内国际具有双重意义。国内意义即推动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国际意义则可以被概括为三个“三”。一是此前世界上仅有的两本政党政治研究手册,复旦国务学院策划出版的《政党政治研究手册》则可以被看作第三本。二是此前世界上的两本政党政治研究手册分别是从美国视角和欧洲视角出发,而第三本手册则从中国视角出发。三是承担手册出版任务的上海人民出版社,也由此成为了当今世界上第三家编辑出版政党政治研究手册的出版社。

  陈康令、公为明、郭欣、罗天宇、侯长坤先后分享了自己在编写《中华经典国际关系辩论手册》过程中的认识感悟。公为明提出,在编写手册的过程中,他逐渐从以往强调普遍性、一般性转向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这也是原理的构建所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探索的地方。陈康令、郭欣、罗天宇、侯长坤则分别讲述了自己所负责章节的主要内容、构思和未来延展思考。

  汪仲启用三句话概括了参与手册编写的思考与感悟:一是复旦政治学有底蕴。长期以来,复旦政治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为理论源泉,以中国主体性为基本立场,以国际比较为研究视野,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原创性和自主性的政治学知识成果。手册的出版是复旦政治学深厚底蕴之下结出的又一个硕果。作为复旦政治学系培养的学生和年轻一代的政治学人,为能够参与到这项极其重要的学术工程而感到荣幸,这对自己今后的学术成长将具有很大的帮助。二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有眼光。长期以来,上海人民出版社同复旦政治学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共同体,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的逻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逻辑,再到中国政治学手册,二者共生共荣,相互成就,优秀出版资源为学术成果的诞生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有生命力的学术成果也为出版社的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三是中国政治学人有责任。作为生产中国政治知识的学者,有重大责任通过“靠谱”的研究去增强国内外对于中国政治的真实理解。生产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当前一个迫切需要,就是“实践的转向”,即基于中国政治实践来研究中国政治逻辑。

  刘乐明、束赟、李松、张兰分别就编写《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手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对学校、学院和团队主编表达了感谢。张兰结合自己在基层社区中的亲身实践,用三个关键词“团队、渊源和践行”对人民民主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根发芽展开了生动的讲述。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表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回到原点问题,西式政治学关于博弈的政治是一种妥协的政治,脱离不了低阶政治的局限。中国政治学从根本上讲不是所谓的追求权力、分配利益的学问,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的伟大解放”的学问。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孙国东认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中面临着四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张力、解释现状与范导未来之间的张力以及指出错的与说出对的之间的张力。如何在这种四重张力间保持一种反思性的平衡,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

  张骥在会议总结中,向参与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及会务团队表示感谢,同时也对未来“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中的更多著作出版表示期待。

参加复旦大学政治学建立一百周年志庆活动之“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新书封面 本网记者 陈炼/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